黃河二首

· 杜甫
黃河北岸海西軍,椎鼓鳴鐘天下聞。 鐵馬長鳴不知數,胡人高鼻動成羣。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海西軍:指唐朝時駐紮在海西地區的軍隊,海西即今青海一帶。
  • 椎鼓:用椎敲鼓,古代軍中常用以傳遞信號或鼓舞士氣。
  • 鐵馬:指裝備精良的戰馬。
  • 高鼻:指胡人,因其鼻樑較高而得名。

翻譯

在黃河北岸,駐紮着來自海西的軍隊,他們敲擊着鼓,鳴響着鍾,聲名遠揚,天下皆知。 無數裝備精良的戰馬嘶鳴着,胡人士兵們高鼻樑,成羣結隊地行動。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唐朝時期黃河北岸的軍事景象。杜甫通過「海西軍」、「椎鼓鳴鐘」等詞語,生動地再現了軍隊的威武氣勢和聲名遠播的情景。詩中「鐵馬長鳴不知數」一句,既表現了軍隊的強大,也暗示了戰爭的頻繁。而「胡人高鼻動成羣」則反映了當時邊疆地區多民族共存的複雜局面。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展現了杜甫對邊疆軍事的關注和對國家安危的憂慮。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漢族,鞏縣(今河南鞏義)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陽遷居鞏縣。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備受推崇。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之。杜甫被世人尊爲“詩聖”,其詩被稱爲“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爲了和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