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泉驛南去通泉縣十五里山水作
溪行衣自溼,亭午氣始散。
冬溫蚊蚋在,人遠鳧鴨亂。
登頓生曾陰,攲傾出高岸。
驛樓衰柳側,縣郭輕煙畔。
一川何綺麗,盡目窮壯觀。
山色遠寂寞,江光夕滋漫。
傷時愧孔父,去國同王粲。
我生苦飄零,所歷有嗟嘆。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亭午:正午。
- 蚊蚋:蚊子。
- 鳧鴨:野鴨。
- 登頓:上下行走。
- 曾隂:重曡的雲層。
- 攲傾:傾斜。
- 縣郭:縣城的外牆。
- 滋漫:蔓延,擴展。
- 孔父:指孔子,這裡比喻對時侷的憂慮。
- 王粲:東漢末年文學家,因戰亂離開故鄕,比喻作者自己的流離失所。
繙譯
沿著谿流行走,衣服自然溼潤,直到正午霧氣才開始散去。 鼕天溫煖,蚊子仍在,人們遠離,野鴨紛亂。 上下行走中,雲層重曡,從高岸傾斜而出。 驛站樓旁是衰敗的柳樹,縣城外牆邊是輕菸繚繞。 整個河川多麽綺麗,盡眼望去都是壯觀的景象。 山色遙遠而寂寞,江水在夕陽下蔓延開來。 對時侷的憂慮讓我感到慙愧,如同孔子;離開國家,如同王粲。 我的一生充滿了漂泊和苦楚,所經歷的一切都令人歎息。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杜甫在通泉縣南行十五裡山水間的所見所感。詩中,杜甫通過對自然景色的細膩描繪,表達了自己對時侷的憂慮和對個人命運的感慨。詩的開頭,通過“谿行衣自溼”和“亭午氣始散”描繪了旅途的艱辛和環境的溼潤。接著,通過“蚊蚋在”和“鳧鴨亂”等自然景象,反映了鼕日的溫煖和自然的生機。詩的後半部分,杜甫通過對山川景色的贊美,抒發了自己對壯麗自然的熱愛,同時也隱含了對時侷的無奈和對個人命運的感慨。整首詩情感深沉,語言凝練,展現了杜甫詩歌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