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譯文
我軍駐紮在武功縣東門外的青阪。天氣嚴寒,兵士都在太白山的泉窟中飲馬。可是黃頭的奚兵每天向西推進,只有幾個騎兵,居然敢彎弓射箭向我軍衝擊。這時,山上是雪,河中有冰,曠野裏一片蕭瑟氣象。青的是報警的烽煙,白的是戰死兵士的枯骨。怎麼能託人帶個信給我軍,囑咐他們暫時忍耐一下,等到明年再來反攻,千萬不要急躁。
注釋
青阪(bǎn)、東門:都是唐軍駐軍之地。
太白:山名,在武功縣,離長安二百里。這裏泛指山地。
飲(yìn)馬:給馬喝水。
“天寒飲馬太白窟”句:寫出唐軍當寒天,住寒山,飲寒水,見得處於劣勢。
奚(xī)兒:猶胡兒。奚是東胡的一種。有一個名爲室韋的部落,以黃布裹頭,故稱爲“黃頭奚”。《新唐書》卷二百十九:“室韋,契丹別種。分部凡二十餘:日嶺西部、山北部、黃頭部,強部也。”又:“奚,亦東胡種。元魏時,自號庫真奚。至隋,始去庫真,但曰奚。”《安祿山事蹟》:“祿山反,發同羅、奚、契丹、室韋、曳落河(胡言壯士)之衆,號父子軍。”
“數騎彎弓敢馳突”句:寫安史叛軍得勝後的驕橫。
白人骨:即白是人骨。“是”字從上文而省,文章中也常有此格。這兩句寫敗後慘景。
倉卒(cù):猶倉猝。是說要作好準備,不要魯莽急躁,忍,堅忍。《房琯傳》說:“琯與賊對壘,欲持重以伺之,爲中使(宦官)邢延恩等督戰,蒼黃失據,遂及於敗。”所以希望我方忍待。杜甫這時正陷安史叛軍中,行動不自由,又找不到捎信的人,所以很焦急。
序
此詩作於天寶十五載(公元756年)作者在長安城聽到唐軍慘敗於安祿山叛軍的消息後,與《悲陳陶》寫的是同一時間同一事件。前半部分說唐朝官軍佔據了太白山高地堅守着,可是黃頭奚兵非常驕橫;後半部分寫唐軍的敗相,以及被困在長安城內的人民的思想感情。全詩表現出一種悲壯的美。
賞析
此詩中“數騎”和“敢”字都是經過鍛鍊的字眼。只用三個字就表現了安祿山叛軍的強壯和官軍的怯弱。“青是烽煙白人骨”這一句,本來應該說“青是烽煙,白是人骨”。縮成七言句只好省略一個“是”字。《同谷歌》有一句“前飛鴐鵝後鶖鶬”,本來是“前飛鴐鵝,後飛鶖鶬”。省略了一個“飛”字。又《李潮八分小篆歌》有一句“秦有李斯漢蔡邕”,省略了一個“有”字。這種句法,僅見於七言古詩,五言詩中絕對不可能有。七言律詩中也少見。“青是烽煙白人骨”止是一個描寫句,“白人骨”還屬於誇張手法。陣亡士兵的屍體暴露在荒野裏,至少要幾個月才剩一堆白骨。杜甫此句,只表現“屍橫遍野”的情景。他有一首《釋悶》詩,其中有一聯道:“豺狼塞路人斷絕,烽火照夜屍縱橫。”也是寫戰後的原野,它和“青是烽煙白人骨”是同一意境的兩種寫法。
此詩第二聯寫安祿山部隊的強悍,第三聯是其後果,所以寫官軍死亡之慘。而在敘述同一事件的另一首詩《悲陳陶》裏,第二聯寫官軍士氣怯弱,無戰鬥力;第三聯是其後果,所以寫“羣胡”的飛揚跋扈。可見杜甫從兩個不同的角度來描寫同一事件的藝術手法。第四聯是寫被困在長安城內的人民和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陳陶斜一敗之後,長安城中的人民在痛哭之餘,還希望官軍馬上再來反攻。可是在青阪再敗之後,人民知道敵我兵力相差甚遠,只得放棄“日夜更望官軍至”的念頭。杜甫在長安城中,聽到唐軍戰敗的消息,心中非常焦急。而只好設想託人帶信給官軍,希望他們好好整頓兵力,待明年再來反攻。這兩首詩的結尾句深刻地表現了人民對一再成敗的官軍的思想感情的合於邏輯的轉變。
《杜詩鏡銓》引用了邵子湘的評語云:“日夜更望官軍至,人情如此;忍待明年莫倉卒,軍機如此。此杜之所以爲詩史也。”這個評語,反映出邵子湘認爲兩個結句有矛盾,因此他把《悲陳陶》的結句說是人民的感情如此;把《悲青阪》的結句說是軍事形勢有這樣的需要。他以爲這樣講可以解釋矛盾。其實是似是而非。要知道,“軍機如此”,也同樣是長安城中人民聽到青阪之敗以後的認識和感情。杜甫寫的正是人民思想感情的轉變,根本不能以爲兩首詩的結句有矛盾。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青坂:地名。 黃頭奚兒:指安祿山叛軍,安祿山是奚族人,其部下多爲奚人,黃頭爲其標志。奚(xī)。
繙譯
我軍駐紥在青坂,在長安城東門之外,天氣嚴寒,士兵們在太白窟飲水喂馬。黃頭的奚兵每日曏西進發,幾個騎兵拉開弓箭竟敢肆意突襲。山上積雪河上結冰,荒野一片蕭瑟,青色的是烽菸,白色的是戰死的白骨。哪裡能夠托人給我軍送信,衹希望他們能忍耐堅持等到明年不要再倉促應戰。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戰場上的嚴酷景象。通過“天寒飲馬”“數騎彎弓敢馳突”等描寫,突出了敵軍的囂張和戰爭的緊張氛圍。“山雪河冰野蕭瑟”進一步烘托出環境的淒寒與荒涼。“青是烽菸白人骨”這句極具畫麪感,以簡潔的文字展現出戰爭的慘烈與殘酷。最後表達了詩人對我軍的關切,希望他們不要倉促應戰,能讅時度勢。整首詩感情沉鬱,躰現了詩人對戰爭的憂思和對士兵命運的關注。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漢族,鞏縣(今河南鞏義)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陽遷居鞏縣。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備受推崇。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之。杜甫被世人尊爲“詩聖”,其詩被稱爲“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爲了和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