箏柱子

· 朱灣
散木今何幸,良工不棄捐。 力微慚一柱,材薄仰羣弦。 且喜聲相應,寧辭跡屢遷。 知音如見賞,雅調爲君傳。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箏柱子:箏,一種古代的彈撥樂器;柱子,指箏上的弦柱,用來支撐絃線。
  • 散木:指無用之木,這裏比喻自己原本無用。
  • 良工:技藝高超的工匠,這裏比喻賞識自己的人。
  • 不棄捐:不拋棄,不放棄。
  • 力微:力量微小。
  • 慚一柱:慚愧只能支撐一根弦,比喻自己能力有限。
  • 材薄:才能不足。
  • 仰羣弦:依賴衆多絃線的支撐,比喻依賴他人。
  • 聲相應:聲音和諧相應,比喻與知音相合。
  • 寧辭跡屢遷:寧願不斷改變位置,也不放棄追求。
  • 知音:理解自己的人。
  • 雅調:高雅的曲調。

翻譯

我這無用之木如今何其幸運,遇到了技藝高超的工匠,他並沒有拋棄我。雖然我力量微小,只能支撐一根弦,才能也有限,但我依賴着衆多絃線的支撐。我欣喜於與知音的聲音和諧相應,寧願不斷改變位置,也不放棄追求。如果知音能夠賞識我,我將爲你傳遞這高雅的曲調。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箏與柱的比喻,表達了作者對自己價值的認識和對知音的渴望。詩中,「散木」與「良工」形成對比,展現了作者從被忽視到被賞識的轉變。後句中的「聲相應」和「雅調爲君傳」則進一步抒發了作者對知音的期待和對藝術的熱愛。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表達了作者對人生價值的深刻思考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朱灣

唐人,號滄洲子,一說字巨川。代宗大曆初隱居江南,屢召不起。八年,爲永平軍從事。德宗建中四年,府罷,歸隱江南。後曾假攝池州刺史。約卒於貞元中。能詩,尤工於詠物。 ► 2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