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馬伯庸御史效義山無題四首

· 薛漢
良人執戟待明光,誰與金爐共夕香。 妝鏡曉寒凝蝶粉,舞衣春暖卸鶯黃。 渡江桃葉應憐我,照水荷花似見郎。 太息蹇脩無復理,空思摻手爲縫裳。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良人:古代妻子對丈夫的稱呼。
  • 執戟:手持戟,古代士兵的裝備,這裏指服兵役。
  • 明光:指宮殿,這裏特指皇帝的居所。
  • 金爐:金屬製的香爐。
  • 蝶粉:古代婦女化妝用的粉末,這裏指妝容。
  • 鶯黃:指黃鶯的羽毛,這裏形容舞衣的顏色。
  • 渡江桃葉:指渡江時所見的桃樹葉子,這裏用以自喻,表達孤獨無助的心情。
  • 照水荷花:指映照在水中的荷花,這裏用以比喻思念的郎君。
  • 蹇脩:古代神話中的人物,這裏指代命運多舛。
  • 摻手:指手挽手,這裏指親手縫製衣物。

翻譯

我的丈夫手持戟在宮殿前守衛,誰與我一同在金爐旁享受晚香。 清晨的妝鏡前,我的妝容凝結了蝶粉,春日暖陽下,我卸下了舞衣上的鶯黃。 渡江時,桃葉似乎也在憐憫我,水中荷花彷彿映出了思念的郎君。 我嘆息命運多舛,不再有人來理會,只能空想親手爲你縫製衣裳。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位妻子對遠在宮中服役的丈夫的深切思念。詩中通過「良人執戟待明光」和「誰與金爐共夕香」的對比,突出了妻子的孤獨與寂寞。後兩句通過對妝鏡和舞衣的描寫,進一步以細膩的筆觸勾勒出妻子的日常生活和內心的哀愁。最後兩句則通過「渡江桃葉」和「照水荷花」的意象,以及對「蹇脩」和「摻手」的感慨,表達了妻子對丈夫的無限思念和對命運的無奈。整首詩情感真摯,意境深遠,展現了元代女性在戰亂中的無奈與期盼。

薛漢

元溫州永嘉人,字宗海。幼力學,有令譽。以青田教諭,遷諸暨州學正。泰定帝時選充國子助教卒。工詩文,尤善於鑑辨古物。有《宗海集》。 ► 4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