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偈

· 龐蘊
四大本無情,清虛無色聲。 達人悟空理,知法本無生。 諸佛常現前,妙德亦同行。 無無無障礙,心牛不肯耕。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四大:佛教術語,指構成物質世界的四種基本元素,即地、水、火、風。
  • 清虛:指清淨虛無的境界。
  • 色聲:佛教術語,色指物質形態,聲指聲音,這裏泛指一切感官所感知的事物。
  • 達人:指通達事理、智慧高超的人。
  • 悟空理:領悟到空性的道理,即認識到一切事物都是無常、無我、空幻不實的。
  • 知法本無生:知道一切法(事物)本來就沒有生起,是空無自性的。
  • 現前:出現在眼前,這裏指諸佛的智慧和教誨時刻顯現。
  • 妙德:指諸佛的微妙功德。
  • 同行:一起行走,這裏指與諸佛的智慧和功德同行。
  • 無無:雙重否定,表示絕對的空無。
  • 障礙:阻礙,障礙物。
  • 心牛:比喻內心的執着和煩惱。
  • :耕作,這裏比喻修行。

翻譯

構成世界的四大元素本無情感,清淨虛無之中沒有物質和聲音。 智慧高超的人領悟了空性的道理,知道一切事物本來就沒有生起。 諸佛的智慧和教誨時刻顯現,與諸佛的微妙功德同行。 絕對的空無沒有任何障礙,內心的執着和煩惱不願去修行。

賞析

這首詩偈表達了佛教的空性思想和修行境界。詩中,「四大本無情」和「清虛無色聲」描繪了物質世界的本質是空無的,沒有情感和實體。接着,「達人悟空理」和「知法本無生」強調了智慧者對空性道理的領悟,認識到一切事物都是空幻不實的。後兩句「諸佛常現前」和「妙德亦同行」表達了修行者與諸佛智慧和功德的緊密聯繫。最後,「無無無障礙」和「心牛不肯耕」則指出了修行者在領悟空性後,內心無執着,但同時也可能面臨修行懈怠的挑戰。整首詩偈語言簡練,意境深遠,體現了佛教哲學的深邃和修行的艱辛。

龐蘊

唐衡州衡陽人,字道玄。嗜佛法,曾謁僧人石頭。因厭貪俗,沉家財於洞庭,鬻竹器以爲生。後居襄陽,世稱龐居士。工詩。有《詩偈》。 ► 207篇诗文

龐蘊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