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張僕射朝見畢歸鎮

青光照目青門曙,玉勒雕戈擁騶馭。 東方連帥南陽公,文武吉甫如古風。 獨奉新恩來謁帝,感深更見新詩麗。 共看三接欲爲霖,卻念百城同望歲。 雙旌去去戀儲胥,歸路鶯花伴隼旟。 今日漢庭求上略,留侯自有一編書。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青光:清晨的陽光。
  • 青門:長安城東門之一,這裏泛指京城城門。
  • :天剛亮。
  • 玉勒:鑲玉的馬籠頭。
  • 雕戈:雕刻精美的戈,古代兵器。
  • 騶馭:駕馭車馬的侍從。
  • 連帥:古代十國諸侯之長,這裏指地方高級長官。
  • 南陽公:指張僕射,南陽是他的封地或籍貫。
  • 文武吉甫:指文武雙全的賢臣,吉甫是周宣王時的賢臣尹吉甫。
  • 謁帝:朝見皇帝。
  • 三接:三次接見,表示受到皇帝的重視。
  • 爲霖:比喻做有益於人民的事。
  • 百城:指衆多城池,泛指各地。
  • 望歲:盼望豐收。
  • 雙旌:雙重的旌旗,表示尊貴。
  • 儲胥:官署名,這裏指張僕射的官邸。
  • 隼旟:繪有隼鳥圖案的旗幟,古代用作軍旗或使節之旗。
  • 上略:高明的策略。
  • 留侯:漢代張良的封號,這裏借指張僕射。
  • 一編書:指張良的《太公兵法》。

翻譯

清晨的陽光照亮了京城的東門,張僕射騎着鑲玉的馬,手持精美的戈,帶着侍從。他是東方的地方高級長官,南陽公,文武雙全如同古代的賢臣。他獨自帶着新的恩寵來朝見皇帝,感激之情更顯得他的新詩華麗。我們都看到他受到皇帝三次接見,希望他能像及時雨一樣有益於人民,同時他也惦念着各地百姓盼望豐收。他離開時,雙重的旌旗依依不捨地離開了官邸,歸途中只有鶯花陪伴着繪有隼鳥圖案的旗幟。如今在漢庭中尋求高明的策略,我們知道張僕射自己就有一部《太公兵法》。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張僕射朝見皇帝后歸鎮的場景,通過對其裝備、身份和行爲的描述,展現了他的尊貴和文武雙全。詩中「獨奉新恩來謁帝」一句,既表達了對皇帝的感激,也顯示了張僕射的特殊地位。後文通過「三接」、「爲霖」等詞語,寓意張僕射的政績和人民的期望。結尾提到「留侯自有一編書」,暗示張僕射不僅武功顯赫,而且智謀深邃,是一位全面發展的政治軍事領袖。整首詩語言典雅,意境深遠,表達了對張僕射的讚美和期望。

權德輿

權德輿

權德輿,唐代文學家,大臣。字載之,行三。天水略陽(今甘肅秦安)人,家於潤州丹陽(今江蘇丹陽)。名士權皋子。未冠,即以文章稱,杜佑、裴胄交闢之。德宗聞其材,召爲太常博士,改左補闕,兼制誥,進中書舍人,歷禮部侍郎,三知貢舉。憲宗元和初,歷兵部、吏部侍郎,坐郎吏誤用官闕,改太子賓客。俄復前官,遷太常卿,拜禮部尚書,同平章事。會李吉甫再秉政,帝又自用李絳,議論持異,德輿從容不敢有所輕重,坐是罷,以檢校吏部尚書留守東都。復拜太常卿,徙刑部尚書,出爲山南西道節度使。二年,以病乞還,卒於道,年六十。贈左僕射,諡曰文。 ► 39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