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黃寺堡太平樓作

秋風列戍滿邢州,敢爲籌邊獨上樓。 千騎月回清嘯響,一尊天豁大荒愁。 移屯漸老韓長孺,作客誰憐馬少遊。 出處聖朝應易得,即論非土竟誰留。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列戍 (liè shù):指軍隊駐紮的營地。
  • 籌邊 (chóu biān):籌劃邊疆事務。
  • 千騎 (qiān qí):形容騎兵衆多。
  • 清嘯 (qīng xiào):清脆的嘯聲。
  • (zūn):古代酒器。
  • 天豁 (tiān huō):天空開闊。
  • 大荒愁 (dà huāng chóu):深廣的憂愁。
  • 移屯 (yí tún):遷移軍營。
  • 韓長孺 (Hán Chángrú):人名,此處可能指某位將領。
  • 作客 (zuò kè):客居他鄉。
  • 馬少遊 (Mǎ Shǎoyóu):人名,此處可能指某位旅人或朋友。
  • 出處 (chū chù):指出仕或隱居。
  • 聖朝 (shèng cháo):指當時的朝廷。
  • 非土 (fēi tǔ):非本土,指外地。

翻譯

秋風中,軍隊遍佈邢州,我獨自登上高樓,爲邊疆事務籌謀。 月光下,千騎回旋,清脆的嘯聲響起,我舉杯向天,開闊的天空似乎能消解我深廣的憂愁。 我已漸漸老去,像韓長孺那樣遷移軍營,作爲客人,誰會憐憫像馬少遊那樣的旅人呢? 在聖明的朝廷中,出仕或隱居應該不難得到,但說到非本土的地方,究竟誰能留下呢?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王世貞在邢州黃寺堡太平樓上的所見所感。詩中,「秋風列戍滿邢州」一句,既展現了邊疆的肅殺氣氛,又暗示了詩人的孤獨與憂國之情。後文通過「千騎月回」與「一尊天豁」等意象,表達了詩人對邊疆安寧的期盼與個人境遇的感慨。結尾的「出處聖朝」與「非土竟誰留」則反映了詩人對個人命運與國家大義的深刻思考。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國家和個人命運的複雜情感。

王世貞

王世貞

明蘇州府太倉人,字元美,自號鳳洲,又號弇州山人。嘉靖二十六年進士,官刑部主事。楊繼盛因彈劾嚴嵩而下獄,世貞時進湯藥,又代其妻草疏。楊死,復棺殮之。嚴嵩大恨。會韃靼軍入塞,嵩諉過於世貞父薊遼總督王忬,下獄。世貞與弟王世懋伏嵩門乞貸,忬卒論死,兄弟號泣持喪歸。隆慶初訟父冤,復父官。後累官刑部尚書,移疾歸。好爲古詩文,始與李攀龍主文盟,主張文不讀西漢以後作,詩不讀中唐人集,以復古號召一世。攀龍死,獨主文壇二十年。於是天下鹹望走其門,操文章之柄,所作亦不盡膺古,而有近似元稹、白居易之作。有《弇山堂別集》、《嘉靖以來首輔傳》、《觚不觚錄》、《弇州山人四部稿》等。 ► 713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