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韋隱居西齋

· 許渾
斸藥去還歸,家人半掩扉。 山風藤子落,溪雨豆花肥。 寺遠僧來少,橋危客到稀。 不聞砧杵動,應解制荷衣。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斸藥(zhú yào):挖掘藥材。
  • 掩扉(yǎn fēi):半掩的門,表示主人雖不在家,但並未完全關閉,有待客之意。
  • 藤子:藤本植物的果實。
  • 豆花:豆類植物的花。
  • 砧杵(zhēn chǔ):古代搗衣的工具,砧是墊石,杵是棒槌。
  • 制荷衣:製作荷葉衣,指隱居者自制的簡樸衣物。

翻譯

挖掘藥材去了又回來,家人半掩着門扉。 山風吹落了藤子的果實,溪雨滋潤着豆花更加肥美。 寺廟雖遠,僧人很少來訪,橋雖危險,客人也很少到。 聽不到砧杵搗衣的聲音,應該是隱居者自己製作了荷葉衣。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一幅隱居生活的寧靜畫面。詩中,「斸藥去還歸」展現了隱居者簡樸的生活和勤勞的習慣,「家人半掩扉」則透露出一種雖不張揚但歡迎客人的態度。山風、溪雨的自然景象,與藤子、豆花的生長狀態相結合,形成了一幅和諧的田園風光。後兩句通過對寺廟和橋樑的描寫,進一步強調了隱居地的偏僻與寧靜。最後,「不聞砧杵動,應解制荷衣」則巧妙地表達了隱居者自給自足、遠離塵囂的生活狀態。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表達了對隱居生活的嚮往和讚美。

許渾

許渾

字用晦(一作仲晦),唐代詩人,潤州丹陽(今江蘇丹陽)人。晚唐最具影響力的詩人之一,其一生不作古詩,專攻律體;題材以懷古、田園詩為佳,藝術則以偶對整密、詩律純熟為特色。唯詩中多描寫水、雨之景,後人擬之與詩聖杜甫齊名,並以「許渾千首詩,杜甫一生愁」評價之。成年後移家京口(今江蘇鎮江)丁卯澗,以丁卯名其詩集,後人因稱「許丁卯」。許詩誤入杜牧集者甚多。代表作有《咸陽城東樓》。 ► 51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