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譯文
一雙纖巧的手輕輕折下了一枝柳條,把它寄給遠方的情人。這樣一枝普通的柳枝有何可貴呢?令人憐惜的是它包涵着故園的春色。夕陽不能長久,隨着流水的落花也不可能再重新開放。更擔憂遠在邊塞戍守的情人,容顏在塞塵瀰漫之中老去。
注釋
纖纖:婦女纖細的手。
遲景:晚景,夕陽的光,比喻美人遲暮。
邊塵:邊塞的塵土。
賞析
《折楊柳》是樂府舊題,屬《樑鼓角橫吹曲》。
這是一首送別詩。古人離別情重, “送別”成爲古詩中常見的題材。折柳送別是古代風俗,據說:“柳”與“留”叶音,柳又有隨地而生的習性,因此,還有祝願行人在異鄉生活順利之意。
在古典詩歌中, “折柳送別”成爲衆多詩人吟詠的對象。詩人在同一題材下做詩,好像步入一個特殊的“考場”,考驗着每人的詩才詩藝。就唐詩而論,在這樣狹小的藝術天地內,涌現了多少膾炙人口的詩篇! 雖說題材相同,詩人卻能獨具匠心,各盡巧思、致使此題常做常新:
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
近來攀折苦,應爲別離多。——王之渙《送別》
王之渙這首送別詩,取材折柳以抒別情。詩人於搖曳東風的楊柳樹下,折枝送別友人,看到攀折之苦,想到離別之多,將離別的悠思與一枝枝攀折的新痕聯繫起來,更使人離愁綿緲,意味深長。
傷心路旁楊柳青,一株折盡一重新。
今年還折去年處,不送去年離別人。——施肩吾《折楊柳》
施肩吾寫折柳送別,另有巧思。他選擇了一個特定的細節。今年所折之柳,正是自己去年折過又重新發芽的柳枝,因此使他自然想到去年的“離別人”。去年離別的朋友沒有重聚,現在的朋友又將離別而去,新舊交恨,感慨萬千,另有一種縈迥曲折的情致。
含煙惹霧每依依,萬緒千條拂落暉。
爲報行人休盡折,半留相送半迎歸。——李商隱《離亭賦得折楊柳》
李商隱寫折柳送別另有奇想。他從“含煙惹霧”的千條柳枝迎風飄搖中,找到了構思的契機。楊柳依依有情,難道她只管送別不管迎歸麼? 所以,詩人充滿愛惜之情唱出:“爲報行人休盡折,半留相送半迎歸”。失望中寄以希望,惜別中寓重歸的憧憬,真可謂迂迥曲折,翻新入奇。
上述諸詩以及尚未例舉的同類詩篇,幾乎把“折柳送別”的情景寫得“題無剩義”,簡直讓人無處躲閃騰挪,那麼,張九齡這篇《折楊柳》還有沒有存在的價值? 能不能被同類諸篇所取代? 這要看它有沒有獨特的藝術個性! 新穎獨創是藝術的生命。“謝朝花於已披,啓夕秀之未振”,才能使藝術之樹常綠。
這首《折楊柳》既不從攀折的新跡舊恨中關情,又不從搖曳柳浪中生髮奇想,它緊扣詩題《折楊柳》,對送行人手中的折柳做了正面的,深入的開掘。這一命題,給詩人的構思謀篇帶來更大的困難。在愈益狹窄的題材範圍內,另闢新境己屬困難,要做正面的深入開掘更屬不易。然而,藝術的風光在於險境,艱難中的突破更顯奇絕之致。
“纖纖折楊柳,持此寄情人”。女主人公以纖纖素手摺一柳枝,送給即將遠行的情人。首句“餘味曲包”,深寓哀婉柔情,爲全詩定下了抒情基調。“一枝何足貴,憐是故園春”。由手中的“折楊柳”到滿眼的“故園春”,抒情之筆找到了構思的契機,驟然打開了感情的閘門,由柳及春,由春色春景到春意、春情、春思,由此升發出一系列聯想:“遲景”喻春日, “流芳”指折柳。美麗的春景不能常駐,新折之枝在時間流逝和漫漫長途中也不能常新,那麼,人呢? 人也將會象“春日”“折柳”一樣,日漸失去青春的紅顏,衰老,枯萎。“遲景那能久,流芳不及新”,這兩句既是寫景,又是寫人;既寫了春日春景,又抒發了離人在無情流逝的時光熬煎下的離情別緒,情與景諧,審美客體與審美主體得以水乳交融。而此情此景又是由眼前的離別生髮出對別後的遙思冥想,詩情詩意插上了時間的翅膀,超越空間的障礙,日後種種苦境,不期然的“超前”而至,這就推出結句:“更愁征戍客,鬢老城邊塵”。情人成了“征戍客”,新柳將變成枯枝,而人的青春也將“鬢老城邊塵”。結尾以遞進層的表情法點出的這個“愁”字,與開篇“纖纖折楊柳”的哀婉柔情遙相呼應。此詩首尾圓合,飽含情韻,由折楊柳生髮的離情別緒,層層深入,一波三折。假如配上《折楊柳》的曲調,哀怨聲聲,不絕如縷,更使人味之無極,聞之動心。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纖纖(xiān xiān):形容細長柔軟的樣子。
- 憐:憐愛,珍惜。
- 遲景:指晚春的景色。
- 芳菲:指花草的香氣,這裡泛指春天的美好景象。
- 征戍客:指出征或戍邊的士兵。
- 容鬢:指麪容和鬢發。
- 邊塵:邊疆的塵土,比喻邊疆的艱苦環境。
繙譯
細長柔軟的楊柳枝,我折下一枝,以此寄給心愛的人。 這一枝楊柳竝不珍貴,但我珍惜它,因爲它代表著故鄕的春天。 晚春的美景怎能長久,春天的芬芳縂是不及新生的美好。 更讓我憂愁的是那些出征或戍邊的士兵,他們的麪容和鬢發在邊疆的塵土中漸漸老去。
賞析
這首詩通過折楊柳這一傳統習俗,表達了詩人對故鄕春天的懷唸和對邊疆士兵的同情。詩中,“纖纖折楊柳”一句,既描繪了楊柳的柔美,又暗含了詩人的情感寄托。後文通過對春天短暫和邊疆艱苦的對比,加深了詩人對故鄕的眷戀和對士兵的同情。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情感真摯,展現了詩人深厚的文學功底和人文關懷。

張九齡
張九齡,唐開元尚書丞相,詩人。字子壽,一名博物,漢族,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市)人。長安年間進士。官至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後罷相,爲荊州長史。詩風清淡。有《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膽識、有遠見的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詩人、名相。他忠耿盡職,秉公守則,直言敢諫,選賢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趨炎附勢,敢與惡勢力作鬥爭,爲“開元之治”作出了積極貢獻。他的五言古詩,以素練質樸的語言,寄託深遠的人生慨望,對掃除唐初所沿習的六朝綺靡詩風,貢獻尤大,被譽爲“嶺南第一人”。
► 214篇诗文
張九齡的其他作品
- 《 故徐州刺史贈吏部侍郎蘇公輓歌詞三首 》 —— [ 唐 ] 張九齡
- 《 送廣州周判官 》 —— [ 唐 ] 張九齡
- 《 奉和聖制送尚書燕國公赴朔方 》 —— [ 唐 ] 張九齡
- 《 龍門旬宴得月字韻 》 —— [ 唐 ] 張九齡
- 《 餞濟陰梁明府各探一物得荷葉 》 —— [ 唐 ] 張九齡
- 《 題畫山水障 》 —— [ 唐 ] 張九齡
- 《 故滎陽君蘇氏輓歌詞三首 》 —— [ 唐 ] 張九齡
- 《 奉和聖制謁玄元皇帝廟齋 》 —— [ 唐 ] 張九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