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聖制賜諸州刺史以題座右

聖人合天德,洪覆在元元。 每勞蒼生念,不以黃屋尊。 興化俟羣辟,擇賢守列藩。 得人此爲盛,諮嶽今復存。 降鑑引君道,殷勤啓政門。 容光無不照,有象必爲言。 成憲知所奉,致理歸其根。 肅肅稟玄猷,煌煌戒朱軒。 豈徒任遇重,兼爾宴錫繁。 載聞勵臣節,持答明主恩。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洪覆:廣大的覆蓋,指天覆蓋萬物。
  • 元元:百姓,人民。
  • 黃屋:古代帝王的車蓋,借指帝王。
  • :等待。
  • 羣辟:諸侯,指各地的官員。
  • 列藩:諸侯國,指各地的行政區域。
  • 諮嶽:諮詢山嶽,古代帝王巡狩時諮詢民情。
  • 降鑑:下視,指帝王審視。
  • 殷勤:懇切,熱情。
  • 容光:儀容風采。
  • 有象:有形可見的事物。
  • 成憲:既定的法律,法規。
  • 玄猷:深遠的謀劃。
  • 煌煌:明亮輝煌的樣子。
  • 朱軒:紅色的車,指高官的車。
  • 宴錫:宴請賞賜。
  • 載聞:聽聞,得知。
  • 勵臣節:激勵臣子的節操。

翻譯

聖人合乎天德,廣大覆蓋着百姓。 常常憂慮百姓的疾苦,不以帝王的尊貴自居。 推行教化等待各地官員,選擇賢能的守衛各地。 得到人才是最大的盛事,諮詢民情如今依然存在。 帝王審視引導君道,懇切地開啓政門。 儀容風采無處不照,有形可見的事物必有所言。 遵守既定的法律,治理迴歸其根本。 肅穆地秉承深遠的謀劃,輝煌地戒備高官的車駕。 豈止是任用和賞賜繁重,更是激勵臣子的節操。 聽聞後更加努力於臣子的職責,以回報明主的恩典。

賞析

這首詩是張九齡奉和聖制的作品,表達了對帝王德政的讚美和對臣子職責的思考。詩中,「聖人合天德」一句,即是對帝王德行的極高評價,認爲其德行與天相合,廣被百姓。詩中多次提到「百姓」、「民情」,體現了詩人對民生的關切。後文通過對「成憲」、「玄猷」的描述,強調了法律和深謀遠慮在治理國家中的重要性。最後,詩人提出臣子應當努力盡責,以答謝明主的恩典,展現了一種忠誠和責任感。整首詩語言莊重,意境深遠,既是對帝王的頌揚,也是對臣子職責的深刻反思。

張九齡

張九齡

張九齡,唐開元尚書丞相,詩人。字子壽,一名博物,漢族,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市)人。長安年間進士。官至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後罷相,爲荊州長史。詩風清淡。有《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膽識、有遠見的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詩人、名相。他忠耿盡職,秉公守則,直言敢諫,選賢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趨炎附勢,敢與惡勢力作鬥爭,爲“開元之治”作出了積極貢獻。他的五言古詩,以素練質樸的語言,寄託深遠的人生慨望,對掃除唐初所沿習的六朝綺靡詩風,貢獻尤大,被譽爲“嶺南第一人”。 ► 21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