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崔清獻坐牀上李忠簡坐牀下野服搭颯而予參其間

清獻堂堂四百春,夢中眉宇識天人。 報君西蜀清油幕,老我東籬白葛巾。 萬里歸心長短賦,九天辭表十三陳。 南風欲理增江棹,也借青山卜墓鄰。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清獻:指崔與之,字正子,號清獻,南宋名臣。
  • 四百春:指四百年,這裏是對時間的誇張表達。
  • 眉宇:指人的面貌、神態。
  • 天人:指才德非凡的人。
  • 西蜀:指四川一帶。
  • 清油幕:指清廉的官府。
  • 東籬:指隱居的地方。
  • 白葛巾:白色的葛布頭巾,隱士的服飾。
  • 萬里歸心:指遠行者對家鄉的思念。
  • 長短賦:指長短不一的詩賦。
  • 九天辭表:指向皇帝辭官的表章。
  • 十三陳:指多次陳述。
  • 增江:地名,在今廣東省。
  • :船槳,代指船。
  • 卜墓鄰:選擇墓地附近的鄰居。

翻譯

清獻公崔與之的英名流傳了四百年,夢中我彷彿看到了他的非凡面貌。爲了報答他在西蜀的清廉治理,我寧願老去隱居在東籬之下,戴着白色的葛布頭巾。萬里之外的歸心化作了長短不一的詩賦,向皇帝辭官的表章我已陳述了十三次。南風輕拂,我想要整理增江的船隻,也藉着青山選擇墓地附近的鄰居。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夢境與現實的交織,表達了對南宋名臣崔與之的敬仰之情以及自己隱居山林的願望。詩中「清獻堂堂四百春」一句,既是對崔與之歷史地位的肯定,也體現了詩人對其人格魅力的嚮往。「老我東籬白葛巾」則流露出詩人對隱居生活的渴望。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展現了詩人高潔的情操和淡泊名利的人生態度。

陳獻章

明廣東新會人,字公甫,號石齋,晚號石翁,居白沙裏,學者稱白沙先生。正統十二年,兩赴禮部不第。從吳與弼講理學,居半年而歸。筑陽春臺,讀書靜坐,數年不出戶。入京至國子監,祭酒邢讓驚爲真儒復出。成化十九年授翰林檢討,乞終養歸。其學以靜爲主,教學者端坐澄心,於靜中養出端倪。蘭溪姜麟稱之爲“活孟子”。又工書畫,山居偶乏筆,束茅代之,遂自成一家,時呼爲茅筆字。畫多墨梅。有《白沙詩教解》、《白沙集》。 ► 215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