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範準堂住天台法輪寺

· 張翥
白首南屏坐不回,偶提佛法住天台。 幽禪有味風生磬,瘦影無塵月滿臺。 羅漢山中飛錫過,鮫人海上獻珠來。 不知萬壑煙霞底,何處尋師撥芋煨。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南屏:山名,在浙江杭州。
  • :此處指傳授。
  • 幽禪:深邃的禪意。
  • :佛教的打擊樂器,形似鉢,銅製。
  • 羅漢:佛教中指已經達到涅槃的聖者。
  • 飛錫:佛教用語,指僧人云遊四方。
  • 鮫人:神話傳說中生活在海中的人魚。
  • 撥芋煨:撥動芋頭在火中烤熟,此處指隱居生活。

翻譯

白髮蒼蒼,我坐在南屏山不再回頭,偶爾傳授佛法於天台山。 深邃的禪意中,風聲與磬音交織,身影清瘦,無塵世之擾,月光灑滿高臺。 羅漢在山中飛錫而過,神話中的鮫人從海上獻來珍珠。 不知在那萬壑煙霞的深處,何處能尋到師傅,一同撥動芋頭,在火中烤熟。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一位白髮蒼蒼的僧人,在南屏山靜坐,偶爾傳授佛法於天台山的情景。詩中通過「幽禪有味風生磬,瘦影無塵月滿臺」等句,展現了僧人深邃的禪意和超脫塵世的清瘦形象。後兩句「羅漢山中飛錫過,鮫人海上獻珠來」則運用神話元素,增添了詩意的神祕與超凡。結尾的「不知萬壑煙霞底,何處尋師撥芋煨」表達了對隱居生活的嚮往和對師傅的思念。

張翥

元晉寧人,字仲舉,號蛻庵。豪放不羈,好蹴鞠,喜音樂。少時家居江南,從學於李存、仇遠,以詩文名。順帝至正初,召爲國子助教,尋退居。修遼金元三史,起爲翰林編修,史成,升禮儀院判官。累遷河南平章政事,以翰林承旨致仕。爲詩格調甚高,詞尤婉麗風流。有《蛻庵集》。 ► 83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