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人鳴善將還武昌詩以敘別

· 張翥
武昌城中官柳陰,廣陵行客動歸心。 衣冠南渡悲豪傑,江漢東流變古今。 多病馬卿遊已倦,能詩杜老律尤深。 洞庭明月如相憶,爲寫清愁入楚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宗人鳴善:人名,作者的同宗族人。
  • 武昌:地名,今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
  • 廣陵:地名,今江蘇省揚州市,此處指作者所在的揚州。
  • 衣冠南渡:指歷史上北方士族因戰亂南遷。
  • 江漢:指長江和漢江,流經湖北地區。
  • 馬卿:指西漢文學家司馬相如,此處作者自比。
  • 杜老:指唐代詩人杜甫。
  • 洞庭:湖名,位於湖南省北部。
  • 楚吟:楚地的詩歌,此處指楚地的文學作品。

翻譯

武昌城中的官道旁柳樹成蔭,我這廣陵的行客心中涌動着歸家的念頭。 北方的士族因戰亂南遷,令人悲嘆那些英勇的豪傑,長江和漢江東流不息,見證了古今的變遷。 我這多病的身軀,如同司馬相如般遊歷已感疲倦,而我的詩才,卻像杜甫那樣律詩造詣深厚。 若洞庭湖上的明月有知,是否能理解我的清愁,我將這份愁緒寫入楚地的詩歌之中。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作者對歸鄉的渴望和對時光流轉的感慨。詩中,「武昌城中官柳陰」描繪了武昌的景色,而「廣陵行客動歸心」則直接抒發了作者的思鄉之情。後兩句通過對「衣冠南渡」和「江漢東流」的描繪,展現了歷史的滄桑和自然的恆常。最後,作者以司馬相如和杜甫自比,表達了自己雖病倦但詩才不減的自豪,同時寄寓了對遠方親友的思念和自己的清愁。整首詩情感深沉,意境開闊,語言凝練,展現了作者高超的藝術造詣。

張翥

元晉寧人,字仲舉,號蛻庵。豪放不羈,好蹴鞠,喜音樂。少時家居江南,從學於李存、仇遠,以詩文名。順帝至正初,召爲國子助教,尋退居。修遼金元三史,起爲翰林編修,史成,升禮儀院判官。累遷河南平章政事,以翰林承旨致仕。爲詩格調甚高,詞尤婉麗風流。有《蛻庵集》。 ► 83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