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俞仲蔚題趙吳興畫陶元亮歸去來辭
陶令罷彭澤,正及黃花開。
有酒不辭濁,長歌歸去來。
千載義熙波,誰能溯其洄。
學士返吳天,椎發白毰毸。
回首感宗周,擲國一嬰孩。
籃輿蹇柴桑,紫騮捷蓬萊。
時睽跡更殊,疇能不見猜。
惜哉丹青美,託尚隔雲埃。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次:次韻,依照別人詩詞的韻腳作詩。
- 俞仲蔚:人名,明代文人。
- 趙吳興:人名,明代畫家。
- 陶元亮:即陶淵明,東晉詩人。
- 歸去來辭:陶淵明的辭賦作品。
- 彭澤:地名,陶淵明曾任彭澤令。
- 黃花:菊花。
- 辭濁:拒絕濁酒,指不飲劣酒。
- 長歌:長聲歌唱。
- 義熙:東晉安帝的年號。
- 洄:迴旋的水流。
- 學士:指趙吳興。
- 椎發:束髮。
- 白毰毸:白髮蓬鬆的樣子。
- 宗周:指東晉。
- 嬰孩:指東晉末年的混亂局面。
- 籃輿:竹轎。
- 柴桑:地名,陶淵明的故鄉。
- 紫騮:駿馬。
- 蓬萊:神話中的仙山。
- 時睽:時局不同。
- 跡更殊:行跡不同。
- 見猜:被猜疑。
- 丹青:繪畫。
- 託尚:寄託的崇高理想。
- 雲埃:雲霧塵埃,比喻遙遠的距離。
翻譯
陶淵明辭去彭澤令的職務,正值菊花盛開之時。他拒絕飲用劣酒,長聲歌唱着《歸去來辭》。千年的義熙年間的風波,誰能追溯其迴旋的水流。學士回到吳地,束髮已白,蓬鬆如氈。回首感慨東晉的衰落,國家如同被拋棄的嬰孩。乘坐竹轎艱難地回到柴桑,騎着駿馬卻迅速到達蓬萊仙境。時局不同,行跡也各異,誰能不被猜疑。可惜這美麗的畫作,寄託的崇高理想卻隔着雲霧塵埃。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對陶淵明辭官歸隱的描繪,表達了對古代文人高潔品格的讚美和對時局變遷的感慨。詩中「陶令罷彭澤,正及黃花開」描繪了陶淵明辭官歸隱的時節,菊花盛開,象徵着高潔的情操。後文通過對趙吳興畫作的讚美,寄託了對理想境界的嚮往,但同時感嘆現實與理想之間的遙遠距離。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對古代文人精神的追思和對現實世界的深刻反思。

王世貞
明蘇州府太倉人,字元美,自號鳳洲,又號弇州山人。嘉靖二十六年進士,官刑部主事。楊繼盛因彈劾嚴嵩而下獄,世貞時進湯藥,又代其妻草疏。楊死,復棺殮之。嚴嵩大恨。會韃靼軍入塞,嵩諉過於世貞父薊遼總督王忬,下獄。世貞與弟王世懋伏嵩門乞貸,忬卒論死,兄弟號泣持喪歸。隆慶初訟父冤,復父官。後累官刑部尚書,移疾歸。好爲古詩文,始與李攀龍主文盟,主張文不讀西漢以後作,詩不讀中唐人集,以復古號召一世。攀龍死,獨主文壇二十年。於是天下鹹望走其門,操文章之柄,所作亦不盡膺古,而有近似元稹、白居易之作。有《弇山堂別集》、《嘉靖以來首輔傳》、《觚不觚錄》、《弇州山人四部稿》等。
► 7138篇诗文
王世貞的其他作品
- 《 自然庵 》 —— [ 明 ] 王世貞
- 《 送王使君明輔遷陝西行省君有惠政於吳好談禪理雅與餘合故末章寄意焉 》 —— [ 明 ] 王世貞
- 《 華婿水部以事質餘湖上小語竟別 》 —— [ 明 ] 王世貞
- 《 將入黃榆度水門峽最逶迤險絕處也 》 —— [ 明 ] 王世貞
- 《 題闕 》 —— [ 明 ] 王世貞
- 《 封詹事王公葬詞四章 》 —— [ 明 ] 王世貞
- 《 爲汀州王別駕大頤贈彭司理而珩 》 —— [ 明 ] 王世貞
- 《 得魏懋權書卻作歌呼之 》 —— [ 明 ] 王世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