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酒行

置酒高堂上,樂聲慘不發。 手抱三鵾弦,檀槽如秋月。 此樂名爲誰,言是胡中出。 本以寫哀思,云何虞賓客。 聽曲各稱好,竟令沈懷鬱。 繁響赴流光,悠悠逝倉卒。 末坐而楚衣,一聽三嘆息。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鵾弦(kūn xián):古代一種絃樂器,這裏指琴絃。
  • 檀槽(tán cáo):指琵琶等樂器的弦槽,檀木製成,故稱檀槽。
  • 胡中:指古代西域地區,這裏泛指外來音樂。
  • (yú):憂慮,擔心。
  • 沈懷鬱:心情沉重,憂鬱。
  • 繁響:繁複的音樂聲。
  • 流光:流逝的光陰。
  • 倉卒(cāng cù):匆忙,急促。
  • 末坐:坐在最後的位置。
  • 楚衣:楚地的服飾,這裏可能指穿着楚地服飾的人。

翻譯

在高大的廳堂上擺設酒宴,樂聲卻顯得淒涼而無法振奮。 手中抱着三根鵾弦,檀木的弦槽如同秋月般清冷。 這種音樂是爲了誰而演奏,據說來自遙遠的胡地。 原本是爲了表達哀思,爲何要用來娛樂賓客。 聽曲的人們都稱讚好,卻最終讓心情更加沉重憂鬱。 繁複的音樂聲隨着流逝的光陰,匆匆地消逝。 坐在最後穿着楚地服飾的人,一聽便三度嘆息。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描述在高堂上置酒聽樂的場景,表達了音樂與情感之間的複雜關係。詩中「樂聲慘不發」一句,即已奠定了全詩的基調,暗示了音樂的哀怨與場合的不協調。後文通過「胡中出」、「寫哀思」等詞句,進一步揭示了音樂的來源與本意,與宴會的歡樂氣氛形成鮮明對比。結尾處的「一聽三嘆息」,則深刻描繪了聽衆內心的感受,使得整首詩充滿了深沉的哀思與無奈。

王世貞

王世貞

明蘇州府太倉人,字元美,自號鳳洲,又號弇州山人。嘉靖二十六年進士,官刑部主事。楊繼盛因彈劾嚴嵩而下獄,世貞時進湯藥,又代其妻草疏。楊死,復棺殮之。嚴嵩大恨。會韃靼軍入塞,嵩諉過於世貞父薊遼總督王忬,下獄。世貞與弟王世懋伏嵩門乞貸,忬卒論死,兄弟號泣持喪歸。隆慶初訟父冤,復父官。後累官刑部尚書,移疾歸。好爲古詩文,始與李攀龍主文盟,主張文不讀西漢以後作,詩不讀中唐人集,以復古號召一世。攀龍死,獨主文壇二十年。於是天下鹹望走其門,操文章之柄,所作亦不盡膺古,而有近似元稹、白居易之作。有《弇山堂別集》、《嘉靖以來首輔傳》、《觚不觚錄》、《弇州山人四部稿》等。 ► 713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