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日與客泛舟

又是暮春初,和暢來惠風。 遠尋脩禊跡,遵渚揚小艟。 何必會蘭亭,少長亦已同。 水滿混天高,舟行坐鏡中。 雖覆在桑梓,儼與靈境通。 海鮪躍旋湍,風鶻磔深叢。 鱗羽各自欣,人生復何庸。 彭殤不待齊,委運得從容。 斯意苟冥會,當尊莫放空。
拼音

所属合集

#上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修禊(xiū xì):古代祭祀儀式中的一種淨身洗浴禮儀。 蘭亭(lán tíng):東晉文學家王羲之的蘭亭序,形容文人雅集之地。 桑梓(sāng zǐ):指故鄉。 海鮪(hǎi wěi):一種魚類。 風鶻(fēng hú):一種鳥類。 彭殤(péng shāng):指早逝的人。 委運(wěi yùn):順從命運。 苟冥(gǒu míng):若有所失。 尊莫(zūn mò):尊重,不可。

翻譯

三月三日和朋友一起乘船漫遊, 又是初春時節,享受着清新的和風。 遠道而來尋找祭祀淨身的痕跡,順着水面蕩起小舟。 何必去蘭亭那樣的雅緻之地,無論年長還是年輕,我們已經同在一起。 水面波光粼粼,彷彿船行在鏡子中。 雖然身處故鄉,卻彷彿置身仙境。 海中的魚兒歡快地躍動,風中的鳥兒在深林中鳴叫。 魚鱗和羽毛各自欣喜,人生又有何所需呢? 早逝的人不等齊聚,順從命運,從容不迫。 若有所失的心情若能得以滿足,就不要虛度時光。

賞析

這首古詩描繪了詩人在三月三日與朋友一起乘船遊玩的情景,表現出詩人對自然景色的讚美和對人生境遇的思考。詩中通過描繪船行水面的景象、海中的魚兒、風中的鳥兒等細節,展現了大自然的生機盎然和美好景緻。詩人藉此表達了對人生命運的順從和對命運的思考,呼籲珍惜當下,不要虛度光陰,體現了詩人對生活的熱愛和對命運的順從態度。整首詩意境優美,富有詩意,值得細細品味。

李孫宸

明廣東香山人,字伯襄。萬曆四十一年進士。教習庶吉士。崇禎間官至南京禮部尚書。性孝友廉介。詩祖《三百篇》,書法祖魏晉,草篆隸楷皆工。有《建霞樓集》。 ► 124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