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和王惠州子千己巳歲除雜感韻四首

大儺聞賦自東京,五鬼年年送不行。 安望風雲生絕足,謬從屠釣寄餘生。 三山路近春宜早,四百峯高政獨清。 欲學童兒騎竹馬,使君來去得郊迎。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大儺(nuó):古代中國的一種驅除疫鬼的儀式。
  • 東京:指東漢的都城洛陽。
  • 五鬼:指五種不祥之物,或指五種惡人。
  • 風雲:比喻時勢、機遇。
  • 絕足:指駿馬,比喻傑出的人才。
  • 屠釣:屠夫和釣魚者,比喻低賤的職業。
  • 餘生:餘生,指剩餘的生命。
  • 三山:神話中的山名,指蓬萊、方丈、瀛洲。
  • 四百峯:指衆多的山峯。
  • 政獨清:政治清明。
  • 童兒騎竹馬:兒童的遊戲,比喻童年的歡樂。
  • 使君:對地方官員的尊稱。
  • 郊迎:到郊外迎接。

翻譯

聽說東京有大儺的儀式,五種不祥之物年年送不走。 怎能期望風雲際會,機遇降臨,我卻在屠夫和釣魚者之間寄寓餘生。 三山之路近,春天宜早行,四百峯高聳,政治清明。 想要學習兒童騎竹馬的歡樂,希望使君來去時能得到郊外的迎接。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對比古代的儀式與現實的不幸,表達了詩人對時運不濟的感慨。詩中「大儺」與「五鬼」形成鮮明對比,突顯了詩人對現實的不滿。後句以「風雲」與「屠釣」對比,抒發了對機遇的渴望與現實的無奈。結尾以童年的歡樂與對官員的期待作結,流露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對政治清明的期盼。

陳恭尹

陳恭尹

明末清初廣東順德人,字元孝,一字半峯,號獨漉。陳邦彥子。以父殉難,隱居不仕,自號羅浮半衣。詩與屈大均、樑佩蘭稱嶺南三家。有《獨漉堂集》。 ► 190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