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香

· 高啓
艾納山中品,都夷海外芬。 龍洲傳舊採,燕室試初焚。 奩印灰縈字,爐呈玉縷文。 乍飄猶掩冉,將斷更氤氲。 薄散春江霧,輕飛曉峽雲。 銷遲憑宿火,度逺托微薰。 著物元無跡,游空忽有紋。 天絲垂裊裊,池浪動沄沄。 異馥來千和,祥霏却衆葷。 嵐光風捲碎,花氣日蒸醺。 燈灺宵同歇,茶煙午共紛。 褰帷嫌放早,引匕記添勤。 梧影吟成見,鳩聲夢覺聞。 方傳媚寢法,靈著辟邪勲。 小閣清秋雨,低簾薄晚曛。 情慙韓掾染,恩記魏王分。 宴客留鵷侶,招仙降鶴羣。 曾攜朝罷袖,尚浥舞時裙。 囊稱縫羅佩,篝宜覆錦熏。 畫堂空搗桂,素壁漫塗芸。 本欲參童子,何須學令君。 忘言深坐處,端此謝塵氛。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艾納:一種香草,可做香料,讀音爲(ài nà) 。
  • 都夷:古族名,在此指某種來自遠方的香料。
  • 龍洲:可能指地名,與香料的採集有關。
  • 燕室:指內室、寢室。
  • 奩(lián)印:女子梳妝盒,這裏指焚香器具留下的痕跡 。
  • 掩冉:亦作「掩苒」,形容香氣緩緩飄散的樣子。
  • 氤氳(yīn yūn):形容煙氣、煙雲瀰漫的樣子,也形容香氣瀰漫。
  • 宿火:隔夜未熄的火。
  • 澐澐(yún yún):形容水流洶涌貌。
  • 千和:一種香料名。
  • 祥霏:吉祥的雲氣,這裏以祥霏表示香氣如同吉祥的雲氣一樣美好且能去除濁氣。衆葷:各種葷腥帶來的氣味 。
  • 燈灺(xiè):燈燭的殘灰。
  • 褰帷(qiān wéi):撩起帷幕。
  • 引匕:拿着小勺添加香料。
  • 韓掾(yuàn):指韓壽,曾與賈充之女賈午相戀,午偷其父的西域異香贈壽。
  • 魏王:可能指魏文帝曹丕,曾將外國所獻香料賞賜臣下。
  • 鵷侶(yuān lǚ) :比喻朝官。
  • 浥(yì):沾溼。
  • 篝(gōu):熏籠。
  • 搗桂:搗弄桂皮以製作香料。
  • 塗芸:塗抹芸香,芸香有驅蟲作用。
  • 令君:指荀彧,據說荀彧身上香氣獨特,被稱爲「令君香」,因此後人以「令君香」比喻高雅的風采。

翻譯

這焚香的香料是艾納山中的珍品,有着來自海外都夷之地的芬芳。 這香料相傳是在龍洲採集而來,初次在內室裏點燃嘗試。 焚香器具留下的香灰如同篆字縈繞,香爐上呈現出如玉石般的細紋。 剛剛飄起時香氣還緩緩瀰漫,快要消散時仍然煙氣翻騰。 稀薄的香氣像春日江面上的薄霧飄散,又像清晨峽谷間的雲朵輕輕飛動。 慢慢地消散靠着隔夜未熄的火,傳播到遠方憑藉着輕微的香薰。 香氣附着在物品上原本不會留下痕跡,在空氣中飄動時卻彷彿有了紋路。 如天上的細絲般嫋嫋垂下,似池塘的波浪般洶涌流動。 奇異的芬芳來自千和等多種香料,美好的香氣能除卻各種葷腥氣味。 山嵐的光影被風捲碎,花朵的香氣在日光下蒸騰醺人。 夜晚燈燭熄滅時它與之同歇,中午茶煙嫋嫋時它與之共紛揚。 撩起帷幕時嫌香氣放得太早,拿着小勺頻繁地添加香料。 在梧桐的影子下吟詩時聞到香氣,聽到斑鳩叫聲從夢中醒來也能聞到。 剛剛得知這有助於在寢室增添魅力的方法,它有着神奇的辟邪功效。 在清淨的秋雨時節的小閣裏,傍晚透過單薄簾子透出微光時也瀰漫着香。 內心慚愧沒有韓壽那樣得到佳人饋贈香物的浪漫沾染,卻記得如同魏王分賜給大臣香料般的恩情。 宴請賓客時讓朝中官員都留下品味這香,彷彿能招來仙子和仙鶴降臨。 這香氣曾沾染在退朝時的衣袖上,還留存在舞動時的裙衫上。 用羅帕縫製香囊來佩戴這香料,用熏籠覆蓋錦被薰香正適宜。 華麗的畫堂裏白白搗弄桂皮,素雅的牆壁上徒然塗抹芸香。 本想着像童子般專注修行自然散發香氣,又何必去模仿令君刻意營造香名。 靜坐着默默不語,就憑這香氣來遠離世俗的塵埃。

賞析

這首詩圍繞「焚香」展開,從香料的來源、初焚的情景寫起,細膩地描繪了焚香過程中香氣的種種狀態。如「奩印灰縈字,爐呈玉縷文」形象地寫出了焚香器具與香灰留下的美妙痕跡;「乍飄猶掩冉,將斷更氤氳」生動表現了香氣飄散起伏的姿態。作者用大量的比喻和摹寫,將無形的香氣比作輕薄的雲霧、繚繞的絲線、靈動的水波,讓讀者有十分直觀的感受。詩中不僅寫香氣本身,還融入了生活場景與情感元素。「燈灺宵同歇,茶煙午共紛」勾勒出日夜不同時刻香在生活中的陪伴,「情慚韓掾染,恩記魏王分」則借典故抒發了個人對於感情和恩情的感慨。同時詩裏也提及焚香在社交活動中的作用,如「宴客留鵷侶,招仙降鶴羣」。最後作者表達了對追求自然平和,遠離塵氛的嚮往,整首詩意境豐富、優美,展現了焚香文化的韻味以及詩人細膩的內心世界與情感變化。

高啓

高啓

漢族,江蘇蘇州人,元末明初著名詩人,在文學史上,與劉基、宋濂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又與楊基、張羽、徐賁被譽爲“吳中四傑”,當時論者把他們比作“明初四傑”,又與王行等號“北郭十友”。字季迪,號槎軒,平江路(明改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洪武初,以薦參修《元史》,授翰林院國史編修官,受命教授諸王。擢戶部右侍郎。蘇州知府魏觀在張士誠宮址改修府治,獲罪被誅。高啓曾爲之作《上梁文》,有“龍蟠虎踞”四字,被疑爲歌頌張士誠,連坐腰斬。有《高太史大全集》、《鳧藻集》等。 ► 95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