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池(在华山)
灵峰可度难,昔闻枕中书。
天池在其巅,每出青芙蕖。
湛如玉女盆,云影含夕虚。
人静时饮鹿,水寒不生鱼。
我来属始春,石壁烟霞舒。
滟滟月出后,泠泠雪销余。
再泛知神清,一酌欣虑除。
何当逐流花,遂造仙人居。
拼音
所属合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枕中書:傳說中的道書,這裏借指傳聞。
- 巔(diān):山頂。
- 青芙蕖(qīng fú qú):青色的荷花,這裏形容天池中出現的奇異景象。
- 湛(zhàn):清澈。
- 玉女盆:形容天池像仙女的盆一樣。
- 夕虛:傍晚天空。
- 屬(zhǔ):恰逢。
- 煙霞舒:煙霞舒展,指景色優美。
- 灩灩(yàn yàn):形容月光下水面波光閃動的樣子。
- 泠泠(líng líng):形容水流聲清脆,這裏指雪融化後水流聲。
- 神清:精神清爽。
- 欣慮除:欣喜憂愁消除。
- 逐流花:追逐隨水漂流的落花。
- 造:到,往。
翻譯
聽聞那靈秀的山峯難以攀登,就像過去在枕中書裏讀到的艱難險阻。天池位於那山峯的頂端,常常出現如青色荷花般美妙的景象。它清澈得如同玉女的寶盆,傍晚天空的雲影倒映其中。在靜謐無人時,常有野鹿前來飲水,由於水寒徹骨,池中無法存活魚兒。
我前來的時候恰逢初春,只見那石壁上煙霞悠悠舒展。明月升起後,湖面波光粼粼;冰雪消融殘留之處,流水泠泠作響。再次泛舟其上,頓覺神清氣爽,喝上一口天池水,欣喜之餘憂慮全消。什麼時候能夠追逐着漂流的落花,一路尋去到達仙人居住的地方呢。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華山天池的奇妙景色。開篇以登山的艱難引出天池,營造出神祕氛圍。接着對天池的景色進行細緻描繪,「天池在其巔,每出青芙蕖」寫出天池位置之高與景象之奇。「湛如玉女盆,雲影含夕虛」描繪出天池如仙女之盆般清澈,雲影倒映的美妙畫面,極具畫面感。「人靜時飲鹿,水寒不生魚」從動物和生態方面,進一步襯托出天池的清幽與寒冷。
後半部分詩人描述自己春天來到此地時看到的景色,「灩灩月出後,泠泠雪銷餘」動靜結合,描繪出夜晚天池的美麗及雪融之景。「再泛知神清,一酌欣慮除」則表達出詩人在天池的經歷給自己帶來的心靈觸動,因美景和天池水讓身心得到了放鬆。最後「何當逐流花,遂造仙人居」一句,以追求仙境表達出詩人對超凡脫俗境界的嚮往,深化了詩歌的意境,整首詩意境空靈清幽,充滿了想象力。

高啓
漢族,江蘇蘇州人,元末明初著名詩人,在文學史上,與劉基、宋濂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又與楊基、張羽、徐賁被譽爲“吳中四傑”,當時論者把他們比作“明初四傑”,又與王行等號“北郭十友”。字季迪,號槎軒,平江路(明改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洪武初,以薦參修《元史》,授翰林院國史編修官,受命教授諸王。擢戶部右侍郎。蘇州知府魏觀在張士誠宮址改修府治,獲罪被誅。高啓曾爲之作《上梁文》,有“龍蟠虎踞”四字,被疑爲歌頌張士誠,連坐腰斬。有《高太史大全集》、《鳧藻集》等。
► 95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