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江仙 · 資善堂中三十載

· 陳壽
資善堂中三十載,舊人多是凋零。與君相見最傷情。一尊如舊,聊且話平生。 此別要知須強飲,雪殘風細長亭。待君歸覲九重城。帝宸思舊,朝夕奉皇明。
拼音

所属合集

#初中文言文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這篇並不是古詩詞,而是一篇文言文傳記。以下是對其的解讀:

註釋

  • 躬耕:親自耕種。
  • 隴畝:田地。
  • 每:常常。
  • 管仲:春秋時齊國著名政治家,輔佐齊桓公成就霸業。(管,guǎn)
  • 樂毅:戰國時燕國名將。(樂,yuè)
  • 許:承認,同意。
  • 屯:駐紮。
  • 器:器重。
  • 致:招致,引來。
  • 枉駕:屈尊。
  • 漢室:漢朝。
  • 傾頹:衰敗,傾覆。
  • 奸臣:指董卓等亂臣賊子。
  • 竊命:盜用皇帝的政令。
  • 主上:指漢獻帝。
  • 蒙塵:遭受苦難,流亡在外。
  • 度德量力:衡量自己的德行和能力。
  • 信大義:伸張正義。
  • 猖蹶:失敗,挫折。
  • 董卓:東漢末年軍閥。
  • 豪傑:有才能有勢力的人。
  • 跨州連郡:佔據多個州郡。
  • 袁紹:東漢末年軍閥。
  • 衆寡:人多和人少。
  • 天時:時機。
  • 人謀:人的謀劃。
  • 挾天子:挾持皇帝。
  • 令諸侯:號令諸侯。
  • 爭鋒:爭強。
  • 江東:長江東南地區。
  • 歷三世:歷經三代君主。
  • 國險:地勢險要。
  • 民附:人民歸附。
  • 用武之國:適合用兵的地方。
  • :大概。
  • :資助,給予。
  • 益州:漢代十三州之一,今四川等地。
  • 險塞:地勢險要關閉。
  • 沃野:肥沃的田野。
  • 天府之土:指自然條件優越,物產豐富的地方。
  • 高祖:劉邦。
  • 成帝業:成就帝業。
  • 劉璋:益州牧。
  • 闇弱:昏暗懦弱。
  • 張魯:盤踞漢中的軍閥。
  • 存恤:關懷,體恤。
  • 巖阻:險阻,山勢。
  • 諸戎:各種少數民族。
  • 夷越:南方的少數民族。
  • 內修政理:在內部治理國家。

翻譯

諸葛亮親自在田地中耕種,喜愛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樂毅,當時的人們卻並不認可。只有博陵的崔州平、潁川的徐庶徐元直和諸葛亮交情很好,認爲他確實如此。

當時劉備在新野駐軍。徐庶拜見劉備,劉備很器重他,徐庶對劉備說:「諸葛孔明這個人,是臥着的龍啊,將軍是否願意接見他呢?」劉備說:「你和他一起來吧。」徐庶說:「這個人只能去拜訪,不能委屈他前來。將軍應該屈尊親自去拜訪他。」

於是劉備就去拜訪諸葛亮,總共去了三次才見到。劉備於是屏退旁人說:「漢室衰敗,奸臣盜用政令,皇上蒙難流亡。我不衡量自己的德行和能力,想要在天下伸張正義;但智謀淺短,就因此失敗,直到今天。但志向仍然沒有改變,您認爲該怎麼辦呢?」

諸葛亮回答說:「自從董卓以來,豪傑紛紛興起,佔據多個州郡的人數不勝數。曹操和袁紹相比,名聲低微而且兵力較少。但曹操最終能夠戰勝袁紹,憑藉弱小成爲強大的一方,不只是依靠時機,也是依靠人的謀劃。現在曹操已經擁有百萬大軍,挾持皇帝號令諸侯,這實在不能和他爭強。孫權佔據江東,已經歷經三代,地勢險要而且人民歸附,賢能的人被他任用,這可以作爲援助但不能謀取。荊州北靠漢水、沔水,向南一直到南海的物資都能得到,向東連接吳會,向西通往巴蜀,這是適合用兵的地方,但它的主人卻不能守住,這大概是老天用來資助將軍的,將軍難道有意於此嗎?益州地勢險要關閉,有廣闊肥沃的土地,是自然條件優越之地,高祖憑藉它成就了帝業。劉璋昏暗懦弱,張魯在北邊,百姓殷實國家富裕但卻不知道關懷體恤,有才能的人渴望得到明主。將軍您既是皇室的後代,信義聞名於天下,總攬英雄豪傑,渴望賢才猶如口渴想喝水,如果佔有荊州和益州,守住險阻,向西和各個少數民族和好,向南安撫夷越等少數民族,對外和孫權結盟,在內部治理國家;天下局勢如果有變化,就派遣一名上將領着荊州的軍隊向宛城、洛陽進軍,將軍您親自率領益州的軍隊出征秦川,百姓誰敢不用竹籃盛着食物,用壺裝着酒來迎接將軍您呢?如果真是這樣,那麼霸業就可以成功,漢室就可以復興了。」

劉備說:「好!」於是和諸葛亮的感情一天天親密起來。關羽、張飛等人不滿意,劉備勸解他們說:「我有孔明,就像魚得到水一樣。希望各位不要再說了。」關羽、張飛才停止。

賞析

《隆中對》通過劉備與諸葛亮的對話,展現了諸葛亮未出茅廬卻對天下局勢瞭然於胸的卓越見識和謀略。文章語言簡潔明快,生動地描繪出當時複雜的政治形勢和各方勢力的特點。諸葛亮準確地分析了曹操、孫權的優勢與劣勢,同時爲劉備規劃了立足荊州、益州,外聯孫權,內修政理,待機北伐的戰略藍圖,對後來三國形勢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它不僅是一篇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文獻,也充分體現了諸葛亮超卓的政治智慧和戰略眼光,是中國古代政治論述中的經典之作。

陳壽

陳壽

陳壽,字承祚。巴西郡安漢縣(今四川南充)人。三國時蜀漢及西晉時著名史學家。 陳壽少時好學,師事同郡學者譙周,在蜀漢時曾任衛將軍主簿、東觀祕書郎、觀閣令史、散騎黃門侍郎等職。當時,宦官黃皓專權,大臣都曲意附從。陳壽因爲不肯屈從黃皓,所以屢遭遣黜。蜀降晉後,歷任著作郎、長廣太守、治書待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職。晚年多次被貶,屢次受人非議。元康七年(297年)病逝,享年六十五歲。 太康元年(280年),晉滅吳結束了分裂局面後,陳壽歷經10年艱辛完成了紀傳體史學鉅著《三國志》,全書共65卷,36.7萬字,完整地記敘了自漢末至晉初近百年間中國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歷史全貌,與《史記》、《漢書》、《後漢書》並稱“前四史”。 ► 6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