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譯文
寬廣的洛水悠遠安詳地流嚮遠方,我氣定神閑地驅馬走在洛河長堤。
烏鵲在月落將曙之際不時地飛過,初秋寒蟬在野外晨風中嘶聲噪鳴。
注釋
入朝洛堤步行:一作「入朝洛堤步月」。
洛堤:東都洛陽皇城外百官候朝處,因臨洛水而名。
脈脈:原意指凝視的樣子,此處用以形容水流的悠遠綿長狀。
廣川:洛水。
歷:經過。
長洲:指洛堤。洛堤是官道,路面鋪沙,以便車馬通行,故喩稱「長洲」。
曙:明亮。
序
《入朝洛堤步行》是唐高宗朝宰相上官儀在洛陽皇城外等候朝見時創作的一首短詩。此詩通過描寫作者經過洛水河堤時的見聞觀感,充分表現了作者的顯揚得意之情。全詩精於籌劃,巧於抉擇,各種自然景觀巧妙組合,氣度從容,藝術上極見功力。
賞析
這首詩是寫作者在東都洛陽皇城外等候入宮朝見時的情懷。
詩的前二句寫驅馬沿洛堤來到皇城外等候。首句不僅以洛水即景起頭,寫洛水含情不語地流淌著;更是化用《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以男女喩君臣,透露皇帝對自己的信任,傳達承恩得意的神氣。因而接著寫驅馬洛堤,以一箇「歷」字,表現出一種心意悠然、鎮定自若的風度。
後二句是即景抒懷。這是秋天的一箇清晨,曙光微明,月挂西山,宿鳥出林,寒蟬嘶鳴,野外晨風吹來,秋意更盛。第三句寫凌晨,化用了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帀,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原意是藉夜景以憂慮天下士人不安,要禮賢下士以攬人心。這裏取其意而謂曙光已見,鵲飛報喜,表現出天下太平景象,又流露著自己執政治世的氣魄。末句寫秋意,用了陳朝張正見《賦得寒樹晚蟬疏》:「寒蟬噪楊柳,朔吹犯梧桐。……還因搖落處,寂寞盡秋風。」原意諷喩寒士失意不平,這裏借以暗示在野失意者的不平之鳴,爲這太平盛世帶來噪音,而令這位宰相略有不安,稍露不悅。
這首詩是上官儀得意時的精心之作。它的意境和情調都不算很高,字裏行間充溢著顯揚之氣,流露出作者春風得意,倨傲、自榮的情態,眞實地爲這類得勢當權的宮廷文人畱下一幅生動寫照。從藝術上看,這寥寥二十字,不衹是「音韻清亮」,諧律上口,而且巧於構思,善於用事,精心修辭,使得意洋洋的神情畢現。

上官儀
初唐宰相、詩人、著名御用文人,字遊韶,陝州陝縣人,上官婉兒的大父,常爲皇帝起草詔書。上官儀早年曾出家爲僧,太宗貞觀初擢進士第。召授弘文館直學士,歷任祕書郎、起居郎。高宗永徽初,歷祕書少監,龍朔二年(公元662年),拜相,進西臺侍郎,同東西臺三品。麟德元年十二月(公元665年1月)因諫高宗廢皇后武則天,爲則天所嫉恨。麟德元年,又以與廢太子李忠合謀反武則天,下獄死。中宗年間,因上官婉兒受中宗寵信,追贈上官儀爲中書令、秦州都督,追封楚國公。上官儀工詩,多應制奉和之作,詩風綺錯婉媚,時號「上官體」。有集,佚。
► 3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