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中述懷

伯喈遷塞北,亭伯之遼東。 伊餘何爲客,獨守雲臺中。 途遙已日暮,時泰道斯窮。 拔心悲岸草,半死落巖桐。 目送衡陽雁,情傷江上楓。 福兮良所伏,今也信難通。 丈夫自有志,寧傷官不公。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伯喈:指蔡邕,字伯喈,東漢文學家,此處借代被流放的士人。
  • 亭伯:古代官職名,這裏可能是指李百藥自己或友人的官職。
  • 伊餘:我,古代詩人常用的自指方式。
  • 雲臺:古代宮殿名,此處象徵朝廷或高位。
  • 途遙:路程遙遠。
  • 日暮:傍晚,比喻人生的晚年或困境。
  • 時泰:社會安定,此處反指政治動亂。
  • 道斯窮:道路盡頭,比喻仕途無望。
  • 拔心:內心痛苦。
  • 岸草:岸邊的草,常用來比喻自己的遭遇。
  • 巖桐:一種生長在險峻岩石上的植物,象徵堅韌不屈。
  • 衡陽雁:傳說中的南飛大雁,寓指遠方親友。
  • 江上楓:江邊的楓葉,象徵離別和淒涼。
  • 福兮:原句「福兮禍之所伏」,此處簡化爲「福兮」。
  • 良所伏:隱藏在不幸中的福氣。
  • 信難通:確實難以溝通,意指仕途受阻。
  • 丈夫:男子,這裏指有志氣的男人。
  • :寧願。
  • :傷心,此處指因不公而感到悲傷。

翻譯

蔡邕被流放到塞北,而我像亭伯一樣遠赴遼東作客。 爲何我會成爲遊子,獨自守在這朝廷的雲端? 路途漫長,夕陽西下,時局動盪,仕途已到盡頭。 內心的痛苦如同岸邊的草,半死在險峻的巖桐之上。 望着南飛的衡陽雁,心中傷感,江邊的楓葉也觸動着離愁。 福與禍相依,如今的我,仕途坎坷難以通行。 大丈夫有自己的志向,豈能因官場不公而輕易受傷。

賞析

這首詩以李百藥自身的流放經歷爲背景,表達了對仕途坎坷的感慨和對個人志向的堅守。通過將自己比作歷史上的流放者蔡邕和古代官員「亭伯」,詩人展現了內心的無奈與孤獨。詩中的「拔心悲岸草,半死落巖桐」形象地描繪了他身處困境的堅韌和悲涼。同時,通過對自然景象的描繪,如「衡陽雁」和「江上楓」,詩人寄託了對遠方親人的思念和對現實境遇的哀傷。最後,詩人強調男子應有堅定的志向,即使面臨官場不公,也不應輕易放棄,顯示出其高尚的人格操守。整首詩情感深沉,語言質樸,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李百藥

李百藥

唐定州安平人,字重規。李德林子。幼多病,祖母以百藥名之。七歲能屬文,號奇童。隋時授太子舍人兼東宮學士,後歸唐。受譖,流涇州。太宗重其才名,召拜中書舍人,賜爵安平縣男,詔修定《五禮》、律令,撰《齊書》。累官至宗正卿,爵爲子。百藥以名臣之子,才行相繼,四海名流,莫不宗仰。藻思沉鬱,尤長於五言詩。卒諡康。所撰《齊書》行於時。有集。 ► 3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