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興

· 于石
愚公欲移山,精衛欲填海。 嗟乎智力窮,山海元不改。 春秋更戰國,仁義日荒怠。 近趨管晏功,遠受儀秦詒。 楊墨騁邪說,申韓禍無罪。 孔孟生其間,迂闊誰復採。 羣囂競紛紜,智力幾百倍。 山崩海可竭,吾道固長在。
拼音

所属合集

#正月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嗟乎:嘆息聲,表示感嘆。
  • 智力:智慧和能力。
  • :原本,本來。
  • 春秋:指春秋時期,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時期。
  • 戰國:指戰國時期,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時期。
  • 管晏:指管仲和晏嬰,兩位春秋時期的著名政治家。
  • 儀秦:指張儀和蘇秦,兩位戰國時期的著名縱橫家。
  • 楊墨:指楊朱和墨子,兩位戰國時期的思想家。
  • 申韓:指申不害和韓非,兩位戰國時期的法家代表人物。
  • 孔孟:指孔子和孟子,兩位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 迂闊:指言行不合時宜,過於理想化。
  • 羣囂:指衆人的喧譁和爭鬥。
  • 紛紜:指事情複雜多變。
  • 吾道:指作者所堅持的道德和理想。

翻譯

愚公決心移山,精衛決心填海。 唉,智慧和能力終究有限,山和海依舊不變。 春秋時期演變成戰國,仁義日漸荒廢和懈怠。 近來追求管仲和晏嬰的功績,遠古則受到張儀和蘇秦的遺訓。 楊朱和墨子傳播邪說,申不害和韓非帶來無辜的禍害。 孔子和孟子生於其間,他們的理想主義誰還會採納? 衆人喧囂爭鬥,智慧和能力成百倍增長。 山崩海枯,我所堅持的道路卻永遠存在。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對比愚公移山、精衛填海的傳說與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現實,表達了作者對當時社會道德淪喪、智慧濫用和理想主義被忽視的深刻憂慮。詩中,「山崩海可竭,吾道固長在」一句,彰顯了作者對自己堅持的道德和理想的堅定信念,即使面對世事的變遷和挑戰,也絕不放棄。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反映了作者對理想與現實的深刻思考。

于石

宋元間婺州蘭溪人,字介翁,號紫巖,更號兩溪。貌古氣剛,喜詼諧,自負甚高。宋亡,隱居不出,一意於詩。豪宕激發,氣骨蒼勁,望而知其爲山林曠士。有《紫巖集》。 ► 204篇诗文

于石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