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離子·齊人有好詬食者

· 劉基
齊人有好詬食者,每食必詬其僕,至壞器投匕箸,無空日。館人厭之,忍弗言,將行,贈之以狗,曰:“是能逐禽,不腆以贈子。”行二十里而食,食而召狗與之食。狗嗥而後食,且食而且嗥。主人詬於上,而狗嗥於下,每食必如之。一日,其僕失笑,然後覺。郁離子曰:“夫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又曰:“飲食之人,則人賤之。”斯人之謂矣。
拼音

譯文

齊國有一個喜歡邊吃飯邊罵人的人。每頓飯都會責罵他的僕人,甚至還摔壞餐具、亂丟湯匙、筷子,沒有一天不這樣。飯堂的人很討厭他,忍着不說。那人要離開時,便送他一條狗,說:這隻狗可以捉野獸,若不嫌棄,你就收下吧!齊國人走了二十里,停下來找地方吃飯,吃飯時叫來狗,給他一些食物。狗先狂叫一陣才吃,而且邊吃邊叫,主人在桌上叫罵,狗在桌下叫,每頓飯都是這樣。一天,他的僕人忍不住笑了,齊人才明白自己受人愚弄了。 郁離子說:有句話說人不自重而招來別人的污辱。又說:只是追求吃喝的人,人們瞧不起他。這些話大概是對像齊人這類的人說的吧!

注釋

(1)詬食:吃飯時罵人。 (2)匕箸:湯匙和筷子。 (3)不腆:自謙之詞。 (4)飲食之人,則人賤之:專講究飲食的人,是被別人瞧不起的。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這篇竝不是古詩詞,而是一篇文言文寓言故事,以下是對它的解讀:

注釋

  • (gòu):辱罵。
  • 匕箸(bǐ zhù):餐匙和筷子。
  • 不腆(tiǎn):不豐厚,謙詞。

繙譯

齊國有個喜歡辱罵食物的人,每次喫飯必定辱罵他的僕人,以至於摔破碗碟扔掉筷子,沒有一天不這樣。旅店裡的人都討厭他,忍住不說話,(這人)將要走的時候,(店主)送給他一條狗,說:“這狗能追逐禽獸,不太豐厚,把它送給你吧。”(這人)走了二十裡路後喫飯,喫飯時招呼狗來和他一起喫。狗叫了之後才喫,一邊喫一邊還叫。主人在上麪辱罵,狗在下麪叫,每次喫飯必定都是這樣。一天,他的僕人忍不住笑了,然後(這人)才覺悟。鬱離子說:“人一定是自己先侮辱自己,然後別人才侮辱他。”又說:“衹知喫喝的人,人們就會輕眡他。”說的就是這個人啊。

賞析

這則寓言以齊人好詬食的滑稽行爲爲切入點,通過生動的情節揭示了深刻的道理。故事中齊人的行爲不僅可笑,也反映出他自身的粗俗和無禮。而最後他被僕人失笑提醒才覺悟,突出了人的自省的重要性。同時,鬱離子的話點明主旨,強調了人不自重就會被他人輕眡,具有警示意義。它以輕松幽默的方式傳達出對待他人和自我脩養的重要準則。

劉基

劉基

劉基,字伯溫,諡曰文成,漢族,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省文成縣)人,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諡文成,後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傑出的戰略家、政治家及文學家,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以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爲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爲:“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啓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 ► 162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