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
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鰷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拼音
譯文
莊子和惠子一道在濠水的橋上遊玩。莊子說:“白儵魚遊得多麼悠閑自在,這就是魚兒的快樂。”惠子說:“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的快樂?”莊子說:“你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兒的快樂?”惠子說:“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也是完全可以肯定的。”莊子說:“還是讓我們順著先前的話來說。你剛才所說的‘你怎麼知道魚的快樂’的話,就是已經知道了我知道魚兒的快樂而問我,而我則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魚兒快樂的。”
注釋
惠子:即惠施,戰國時期哲學家,莊子的好友。
濠(háo)梁:濠水上的橋。濠,水名,在今安徽鳳陽。
鰷(tiáo)魚:一種白色的小魚。
全:完全,完備。
循其本:追溯話題本原。循,追溯。
賞析
道家文化與哲學是中華文化傳統最深邃博大的根源之一,以它的崇尚自然的精神風骨、包羅萬象的廣闊胸懷而成為中華文化立足於世界的堅實基礎。而在源遠流長的道家文化與哲學的曆史發展中,莊子的思想可稱得上是道家思想之正脈,並且莊子之文亦以雄奇奔放、絢麗多姿的特色而被視為先秦諸子散文中的奇葩。莊子的思想被輯錄成書,即為今天所見到的《莊子》。《莊子》一書其體例有三部分,也就是大家都熟悉的內篇、外篇和雜篇。三大部分之間的關係,如果借用佛學用語,內篇相當於正法,也就是莊子自己的心法,由此直接能窺見莊子本人的真實麵目;外篇則相當於像法,是離莊子比較近的弟子所為,由於有的弟子曾得莊子親傳,故即使不能完全得莊學之妙,亦不遠也;而雜篇乃莊子的後學所作,相當於末法,離莊學之真義已遠,然其有旁通其餘各家思想之功,亦不可廢也。就境界而言,內篇最得道學真諦,得其精髓可入道德經的境界;外篇乃就內篇之精義鋪衍而成--其實莊子一書可以整個被理解為對老子的解說--可視為內篇之輔佐;雜篇則以莊學攝其餘諸家之學,且通於各家學問之中,不妨稱為莊學與其他學問之間的交叉學科。內篇為君,外篇為臣,雜篇則為佐使,相輔相成,混成一體。
內篇之義高矣,故不易說之;雜篇之義已遠矣,故不可說之;外篇正處於有意無意之間,正當發其本意以歸於內篇,辨其真假以使統雜篇也,故我不自量力,擇外篇一文而說之。
外篇文亦多矣,擇何而言之乎?曰《秋水》也。為何如此?因為此篇最得莊子汪洋恣肆而行雲流水之妙。
本文是寓言,寫的是河伯見識短淺,狂妄自大,看見河水暴漲淹沒—切,就以為自己是天下最大最美的地方。但當他看到海更廣大無邊,自歎不如。海若的一席話頗具哲理,告訴人們看問題不能局限於某一點,應當全方位、多角度。這故事告訴我們須知河外有海,天外有天。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
文章一開篇,直契入題,引眾人開始進入文章自身的世界之中,「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時值秋季,雨水連綿,乃逐漸成勢,由文本身而看,「川」當為支流,而「河」就是幹流了,河水由支流而漸漸彙集到幹流之中,互相增益,於是乎終於達到了「徑流之大,兩岸之間,不辨牛馬」的浩大場景,這就難怪「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於己」了。應該說河伯的心態也是人之常情,試想,如果我們忽然間也擁有了一大筆財富,誰又不會象河伯一樣沾沾自喜呢?什麼叫「自滿「?這就叫自滿,自以為滿,可憐(也可以說幸運)河伯不知道後麵將有一個多麼廣闊的世界展現在他麵前!
「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見大海無邊無垠,水天一色,海天相接,乃望洋興歎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則見笑於大方之家。北海若曰:井蛙不足以論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語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語至道者,束於教也「
等到河伯順流而到達大海之後,見到了大海的遼闊景象,才明白先前自己的自滿是多麼可笑——不過,河伯的可貴之處在於:當他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之後,能夠及時自我反省,於是就有了下麵一段自我批評的話「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意思大約是說:俗話說,自己知道一點東西就自以為了不起,以為老子天下第一,唉,這難道不是在說我嗎?看來河伯在海神麵前很不好意思,於是就對海神說「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則見笑於大方之家」。「大方之家」,就是廣大廣闊的大海海神你老人家千萬別和我計較,我看到你如此廣闊才知道自己以前的想法太可笑了,可讓你老人家見笑了。海神聞聽之下,就順承著河伯的意思並啟發他逐步超越自己的局限「井蛙不足以論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語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語至道者,束於教也「。三句話意思相近而強調的重點有別,井蛙之所以不足以論海,那是受空間的限製;夏蟲之所以不可以語冰,那是受時間的限製;而曲士之所以不可以語至道,那是受自己的限製,偏見太深而不能接受相反還排斥最高的真理。總之,人因為受到各種限製或束縛而無法聽聞大道,乃至於即使有機會聽聞大道也加以排斥,豈不聞老子曰:「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之語?一個人如果自己的偏見太深,你和他講道理,白費口舌,甚至還有可能遭到嘲笑乃至痛罵,所以就連聖人也隻能「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六合之內,聖人論而不議」,唉,難啊,難啊。你看,河伯作了自我批評,還是被海神罵了個一無是處。不過海神絕對是個很好的教育家,你不是自滿嗎,那我先打打你的囂張氣焰,狠狠的貶你一頓,等到你自己貢高我慢的壞毛病消除了,再告訴你真理,於是,下麵海神話鋒一轉,說道「今爾出於江河,觀於大海,乃知爾醜,爾將可與語大理矣」,行,你能知錯就改,孺子可教。認識到自己的局限,承認自己的渺小正是開始超越局限,走向偉大的開始,看來我還是可以給你講一講大道理的。海神接下來講的什麼大道理呢?
「天下之水,莫大於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泄之,不知何時止而不虛。春秋不變,水旱不知」。大海是天下萬水之源,之歸宿,雖然萬川歸之,並不見海水溢出,雖然尾閭不斷傾瀉,也不見海水幹涸,四季或旱澇的變化也對大海沒有影響,為什麼如此?很簡單,因為海的容量太巨大了。各位看到這裏也許要問:剛說了河伯自滿,海神怎麼又重蹈覆轍,在這裏自吹自擂?借用包老三之言曰:非也非也。因為這幾句話隻是一個引子,後麵緊跟著的一句話表明海神有對自己有著清醒的自我認識「而吾未嚐以此自多也」,我從來就沒有覺得自己這樣有多麼了不起,因為我深深知道「我在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不似罍空之在大澤乎?中國之在四海,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罍空」,小酒杯那麼大一點空,一小汪汪水而已。我,大海在天地之間簡直太渺小了。
大海如此謙虛,我們更不可驕傲。現代科學所認識的東西和茫茫的宇宙相比,也隻是滄海一粟而已,我們對宇宙的認識隻能稱為管窺蠡測。現代自然科學所研究的宇宙範圍從層次上可分為渺觀,微觀,宏觀,宇觀和脹觀幾個層次,它們之間分別以誇克、布朗運動的顆粒、行星和總星係為界,分別屬於粒子物理學、量子力學、經典科學、廣義相對論和宇宙學研究的範圍,當然,渺觀之下還有無數更微小的層次,脹觀之上還有無數更高的層次存在。也許大家對介觀(介於微觀和宏觀之間的層次)比較熟悉,因為這個層次正是目前最前沿的納米技術所在的領域,所謂納米技術,從技術層麵看,就是操縱單個分子或原子的技術。一納米有多大呢?我們知道,我們在中學學的參與化學反應的最基本的微粒——分子是很小的,分子就是納米級的粒子。經過簡單的計算,就知道,分子:乒乓球=乒乓球:地球。而原子的大小隻有10-10m,是分子的十分之一,基本粒子更小,隻有<10-15m,至於誇克、輕子則隻有<10-18m了。但還有比這更小的,超微觀層次是指小於普朗克尺度的範圍。所謂普朗克尺度,就是在普朗克空間:10-35m,和普朗克時間:10-43s之下的範圍。自然科學的視野從空間上看,最大範圍與最小範圍相差達到1061倍,從時間上看,最長與最短相差達到1060倍。兩個數目初看起來是很大的。說到大數目,我們可能有些情況下對下麵幾種情況下的數目感到無法計算,比如一場大雪中落下的雪花數,一場暴雨中下來的雨點數,全世界森林中的樹木上所有的葉子數,海洋中的水滴數等等,這些數目太巨大了,誰能計算得出來?隻好用「不計其數」來形容了。但是所有這些數目都遠遠比不上總星係中的原子數,而後者隻不過1081-85而已。
至於說到咱們中國傳統文化,大家應該都知道「滄海桑田」的典故,說的是仙女麻姑自成仙以來,已經三次看到滄海變成桑田了麻姑如果碰到下麵這幾位神仙,那簡直就年齡太小了。據《東坡誌林》記載「嚐有三老人遇,問其年。一曰:滄海變桑田時,我下一籌。爾來我籌已滿十間屋。一曰:吾與盤古有舊」。這兩位神仙的年齡真是久遠久遠矣。「籌」,簡單說就是小木棍,滄海桑田一變遷以一個小木棍來記錄,這種小木棍那位老神仙已經堆滿十間屋了,你說他老人家有多大吧。另一位也不簡單,盤古何人也?開天辟地者也,「吾與盤古有舊」,那還不與天地同壽?其實根據現代科學的計算,地球在太陽係中就好像一個沙粒在操場之中一樣,太陽係在銀河係中又好像沙粒在操場,銀河係在總星係亦然,而總星係在宇宙中連沙子也不是,而是無窮小。所以,海神說自己在天地之中很是渺小,並不是謙虛,而是實事求是的說法啊。
河伯聽了這番道理,深覺言之有理,乃把自己的體會給海神說出來,以求得到海神的首肯「然則我大天地而小毫末,可乎?」北海若說,你看,我剛表揚了你,怎麼你又迷糊了呢?「否」,你這樣說那就不對嘍。大理我給你講了,但尚未與你語至理啊。「何以知毫末足以定至細之倪?何以知天地足以窮至大之域?」你以為原子就是小之極至嗎?你認為總星係就是最大的了?唉,剛才我真和你白說了,你剛從一個陷阱裏跳出來又進入了另一個陷阱,什麼時候是個頭呢?須知天外有天,總星係之外還有總星係,原子之下還有原子,從更高的層次來看,總星係就好象是原子那麼渺小,而從極微小的層次看,原子就好象是總星係那麼浩瀚。你得連天地的境界都超越過去,達到道的境界才行。什麼是道?道非大非小,非善非惡,非常非變,非正非奇,非外非內,超越一切,含攝一切,貫通一切,乃全,乃備,乃妙。領悟了如此妙道,方始明白:宇宙間一切事物皆本來完備具足大道一切真體妙用。偉大的天地固然美妙,難道世間的一草一木不是同樣美妙的嗎?「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萬物皆備於我」,世界上一切的一切,都是實理具備,隨在各足。猶如王陽明所說的:孔子、堯、舜,聖人、凡人,猶如金子,雖然分量不一樣,但如果都經過提純,成為足金、赤金,其純度是完全一樣的,沒有任何區別,所謂個個圓成是也。整個宇宙中的一切,從極大的天地到極小的原子,都互相含攝,互相具有,宇宙中一切的一切都是美妙之極的。
可見,《秋水篇》沿著河→海→天地最後一直到達道的境界的思路將我們引入一個越來越廣闊、越來越美妙的境界之中,讀此妙文,悟此妙道,千載之下,吾心通於莊子之心,乃至通於無量眾生之心,通於宇宙萬事萬物,可得大自在矣。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濠梁:濠水上的橋梁。濠,水名,在今安徽鳳陽。
鰷(tiáo)魚:一種小白魚。
繙譯
莊子與惠子在濠水的橋上遊玩。莊子說:“鰷魚在水中遊得多麽悠閑自得,這是魚的快樂啊。”惠子說:“你不是魚,怎麽知道魚的快樂?”莊子說:“你不是我,怎麽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惠子說:“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是完全可以肯定的!”莊子說:“請從我們最初的話題說起。你說‘你怎麽知道魚快樂’的話,說明你已經知道我知道魚快樂而在問我,我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的呀。”
賞析
這段對話充滿了思辨與機智。莊子與惠子圍繞著“魚之樂”展開了一場精彩的辯論。莊子以一種輕松自然的態度,從魚的從容遊動感受到魚的快樂,躰現了他的浪漫精神與對自然的獨特感悟。而惠子則縝密地從邏輯角度去質疑莊子,二者的對話反映出不同的思維方式和哲學立場。整段文字輕松而活潑,卻蘊含著深刻的道理,展現了中國古代哲學中的豐富內涵和獨特魅力。
莊子
莊子,姓莊,名周,戰國時期思想家和哲學家、文學家,宋國蒙(今河南商丘民權縣),道家學說的創始人之一。莊子祖上系出楚國公族,後因吳起變法楚國發生內亂,先人避夷宗之罪遷至宋國蒙地。莊子生平只做過地方漆園吏,因崇尚自由而不應同宗楚威王之聘。老子思想的繼承和發展者。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爲“老莊”。他們的哲學思想體系,被思想學術界尊爲“老莊哲學”。代表作品爲《莊子》,名篇有《逍遙遊》、《齊物論》等。
► 43篇诗文
莊子的其他作品
- 《 逍遙遊 》 —— [ 周 ] 莊子
- 《 莊子 · 內篇 · 養生主 》 —— [ 周 ] 莊子
- 《 莊子 · 雜篇 · 寓言 》 —— [ 周 ] 莊子
- 《 莊子 · 外篇 · 胠篋 》 —— [ 周 ] 莊子
- 《 莊子 · 外篇 · 田子方 》 —— [ 周 ] 莊子
- 《 莊子 · 內篇 · 逍遙遊 》 —— [ 周 ] 莊子
- 《 莊子 · 外篇 · 達生 》 —— [ 周 ] 莊子
- 《 莊子 · 雜篇 · 徐無鬼 》 —— [ 周 ] 莊子
相关推荐
- 《 賣油翁 》 —— [ 宋 ] 歐陽修
- 《 國風 · 周南 · 關雎 》 —— [ 周 ] 無名氏
- 《 戰國策 · 唐雎不辱使命 》 —— [ 漢 ] 劉向
- 《 核舟記 》 —— [ 明 ] 魏學洢
- 《 記承天寺夜遊 》 —— [ 宋 ] 蘇軾
- 《 如夢令 · 罨畫屛中客住 》 —— [ 南北朝 ] 劉義慶
- 《 莊子 · 外篇 · 秋水 · 莊子釣於濮水 》 —— [ 周 ] 莊子
- 《 孟子 · 第四卷 · 公孫丑下 · 第二節 》 —— [ 周 ] 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