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相如完璧歸趙論
藺相如之完璧,人皆稱之,予未敢以爲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詐趙而脅其璧。是時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窺趙也。趙得其情則弗予,不得其情則予;得其情而畏之則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則弗予。此兩言決耳,奈之何既畏而復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趙弗予璧,兩無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歸,曲在趙。欲使曲在秦,則莫如棄璧;畏棄璧,則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圖以予城,又設九賓,齋而受璧,其勢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則前請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趙璧乎?而十五城秦寶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棄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紿趙璧,以一璧故而失信於天下,臣請就死於國,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懷而逃之,而歸直於秦?是時秦意未欲與趙絕耳。令秦王怒,而僇相如於市,武安君十萬衆壓邯鄲,而責璧與信,一勝而相如族,再勝而璧終入秦矣。吾故曰:“藺相如之獲全於璧也,天也!”
若其勁澠池,柔廉頗,則愈出而愈妙於用。所以能完趙者,天固曲全之哉!
拼音
譯文
藺相如完璧歸趙,人人都稱道他。但是,我卻不敢苟同。
秦國用十五座城的空名,來欺騙趙國,並且勒索它的和氏璧。這時說它要騙取璧是實情,但不是想要藉此窺視趙國。趙國如果知道了這個實情就不給它,不知道這個實情就給它。知道了這個實情而害怕秦國而給它,知道這個實情而不害怕秦國就不給它。這隻要兩句話就解決了,怎麼能夠既害怕秦國又去激怒秦國呢?
況且,秦國想得到這塊璧,趙國不給它,雙方本來都沒有什麼曲直是非。趙國交出璧而秦國不給城池,秦國就理虧了。秦國給了城池,而趙國卻拿回了璧,就是趙國理虧了。要想使秦國理虧,不如就放棄璧。害怕丟掉璧,就不如不給它。秦王既然按照地圖給了城池,又設九賓的隆重禮儀,齋戒之後纔來接受璧,那種形勢是不得不給城池的。如果秦王接受了璧而不給城池,藺相如就可以上前質問他:“我本來就知道大王是不會給城池的,這塊璧不是趙國的嗎?而十五座城池也是秦國的寶物。現在假使大王因爲一塊璧的緣故而拋棄了十五座城池,十五座城中的百姓都會深恨大王,說把我們像小草一樣拋棄了。大王不給城池,而騙奪了趙國的璧,因爲一塊璧的緣故,在天下人面前失去信用,我請求死在這裏,來表明大王的失信。”這樣,秦王未必不歸還璧。但是當時爲什麼要派手下人懷揣着璧逃走而把秦國處在理直的一方呢?那時秦國並不想與趙國斷絕關係。假如秦王發怒,在街市上殺掉藺相如,派武安君率領十萬大軍進逼邯鄲,追問璧的下落和趙國的失信,一次獲勝就可以使相如滅族,再次獲勝而璧最終還是要落到秦國手裏。因此我認爲,藺相如能保全這塊璧,那是上天的保佑。
至於他在澠池以強硬的態度對付秦國,在國內以謙和的姿態對待廉頗,那是策略上越來越高明瞭。所以說趙國之所以能得以保全,的確是上天在偏袒它啊!
注釋
藺相如之完璧:藺相如,戰國時趙國大臣。趙惠文王得到稀世之寶——和氏璧,秦昭王想用十五座城換取這塊璧。當時秦強趙弱,趙王恐給了秦璧卻得不到城。藺相如請命奉璧入秦,見秦王無意給趙城,用計賺回和氏璧,並叫隨從化裝從小路逃走,完璧歸趙。
情:實情、本意。
九賓:古代舉行大典時所用的極隆重的禮儀。賓,指擯相,迎賓禮讚的官吏。
紿:欺騙。
令:假如。
僇:通“戮”,殺戳。
武安君:秦國大將白起的封號。
邯鄲:趙國都城,在今河北邯鄲市。
族:滅族。
勁澠池:公元前279年,秦王約趙王會於澠池。宴會上秦王請趙王鼓瑟以辱趙王。藺相如隨行,便以刺殺秦王相威脅,請秦王爲趙王擊缶。勁:強勁。果敢的意思。
柔廉頗:廉頗,趙國名將。藺相如因“完璧歸趙”和“澠池會”功大,拜爲上卿、位在廉頗之上。廉頗不服,打算侮辱他。藺相如以國家利益爲重,多次避讓廉頗。廉頗受到感動,負荊請罪。廉藺遂成刎頸之交。柔,忍讓、退讓。
序
《藺相如完璧歸趙論》是王世貞所作的一篇有名的史論,作者在文章之始就以“藺相如之完璧,人皆稱之,予未敢以爲信也”開宗明義,對藺相如完璧歸趙這一史實發表了不同看法,表明了自己的態度,然後以分析秦、趙時勢入手,從情與理兩方面重點剖析兩國外交上的形勢,從而得出因爲秦國不想和趙國爲敵,因此藺相如能完璧歸趙,“天固曲全之哉”的結論。文章邏輯清晰,論述嚴密,辯駁有力,尤其文中的假設論證一段文字,合情合理,很有說服力。
賞析
中國古代散文的特徵很好地在他這篇《藺相如完璧歸趙論》裏表現出來。散文特徵在語言上是求簡與求精相結合的。所謂“求簡”,就是字數、篇幅簡要;所謂“求精”,就是語言精當,語意精闢。例如首句“藺相如之完璧,人皆稱之,予未敢以爲信也。”語言上求簡與求精相結合,言簡意賅地發表了作者的論點。該文是一篇翻案文章。翻案文章獨執異議,貴在識見高遠,令人信服。該文開篇對世所稱譽的藺相如完璧歸趙這一史實,予以否定,先聲奪人。接着,文章從三個方面闡述予以否定的理由。首先,文章分析秦以十五城之空名取璧的真實意圖,指責藺相如之所爲是“既畏而復挑其怒”之舉,是失於智。接着,文章重點分析了藺相如的所謂曲直論,先明秦趙“兩無所曲直”,後又代藺相如策劃,指出藺相如“使舍人懷而逃之”是“歸直於秦”,是失於信。最後,文章分析相如完璧的後果是族滅國破,是失於利。這樣,文章層層遞進,步步深入,從而逼出了全文的結論:“藺相如之獲全於璧也,天也。”這裏的“天”,是指當時的客觀形勢。行文至此,文章已可作結,而作者又列出“勁澠池”“柔廉頗”兩件事,表面上與上文關係不大,但在“愈出而愈妙於用”一句中,表現出了作者的寫作意圖。作者認爲,藺相如的所謂“智”“勇”,不是爲了趙國,而是爲了自己,他的所作所爲,不過是縱橫家的權謀機巧而已,這,其實是觸摸到了縱橫家的本質。因而,該文結論之後的餘波,決非可有可無的續貂之筆,用意特深。章法上散聚結合,定主賓之序、掌均變之衡,徵節奏之美,懂疏密散聚,知大小曲直,馭圓缺參差,見開合呼應,求從順言自然。審美上是實用與審美相結合。

王世貞
明蘇州府太倉人,字元美,自號鳳洲,又號弇州山人。嘉靖二十六年進士,官刑部主事。楊繼盛因彈劾嚴嵩而下獄,世貞時進湯藥,又代其妻草疏。楊死,復棺殮之。嚴嵩大恨。會韃靼軍入塞,嵩諉過於世貞父薊遼總督王忬,下獄。世貞與弟王世懋伏嵩門乞貸,忬卒論死,兄弟號泣持喪歸。隆慶初訟父冤,復父官。後累官刑部尚書,移疾歸。好爲古詩文,始與李攀龍主文盟,主張文不讀西漢以後作,詩不讀中唐人集,以復古號召一世。攀龍死,獨主文壇二十年。於是天下鹹望走其門,操文章之柄,所作亦不盡膺古,而有近似元稹、白居易之作。有《弇山堂別集》、《嘉靖以來首輔傳》、《觚不觚錄》、《弇州山人四部稿》等。
► 713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