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四卷 · 公孫丑下 · 第二節
孟子將朝王,王使人來曰:“寡人如就見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風。朝,將視朝,不識可使寡人得見乎?”
對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
明日,出吊於東郭氏。公孫丑曰:“昔者辭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
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弔?”
王使人問疾,醫來。
孟仲子對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憂,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趨造於朝,我不識能至否乎。”
使數人要於路,曰:“請必無歸,而造於朝!”
不得已而之景醜氏宿焉。
景子曰:“內則父子,外則君臣,人之大倫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醜見王之敬子也,未見所以敬王也。”
曰:“惡!是何言也!齊人無以仁義與王言者,豈以仁義爲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與言仁義也’云爾,則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堯舜之道,不敢以陳於王前,故齊人莫如我敬王也。”
景子曰:“否,非此之謂也。禮曰:‘父召無諾;君命召不俟駕。’固將朝也,聞王命而遂不果,宜與夫禮若不相似然。”
曰:“豈謂是與?曾子曰:‘晉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義,吾何慊乎哉?’夫豈不義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天下有達尊三:爵一,齒一,德一。朝廷莫如爵,鄉黨莫如齒,輔世長民莫如德。惡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將大有爲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謀焉,則就之。其尊德樂道,不如是,不足與有爲也。故湯之於伊尹,學焉而後臣之,故不勞而王;桓公之於管仲,學焉而後臣之,故不勞而霸。今天下地醜德齊,莫能相尚,無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湯之於伊尹,桓公之於管仲,則不敢召。管仲且猶不可召,而況不爲管仲者乎?”
拼音
譯文
孟子正要去朝見齊王,齊王派人來說:“我本該來見您,可是着涼了,不能吹風。您如果來朝見,我就臨朝辦公,不知道可以讓我見到您嗎?”
孟子答道:“我也不幸得了病,不能上朝廷去。”
次日,孟子到東郭家弔喪。公孫丑說:“昨天託病拒絕朝見,今天又去弔喪,恐怕不好吧?”
孟子說:“昨天病了,今天好了,爲什麼不去弔喪?”
齊王派人來問病,醫生也來了。
孟仲子答道:“昨天大王有命令來,正趕上夫子也得了小病,不能上朝廷去。今天病稍好些,他就上朝廷去了,我不知到了沒有?”
他又打發幾個人到孟子歸家的路上攔住孟子,說:“請一定別回來,直接到朝廷去吧!”
孟子不得已,到景醜家歇宿。景子說:“在家有父子,在外有君臣,這都是重要的人際關係。父子以恩愛爲主,君臣以恭敬爲主。我只見大王尊敬您,卻沒見您尊敬大王。”
孟子說:“嗬!這是什麼話!齊國人沒有拿仁義向大王進言的,難道認爲仁義不好嗎?他心裏說,‘這個人哪裏值得和他講仁義’,如此而已,沒有比這更不恭敬的了。我呢,不是堯、舜的道理,不敢在大王的面前說,所以齊國人沒有比我更尊敬大王的。”
景子說:“不,我不是指這個。禮經上說:‘父親召喚,答“唯”不答“諾”,君王召喚,不等車馬準備好就出發。’你本來要去朝見,聽到大王的命令反而不去,似乎和禮的規範有些不合。”
孟子說:“難道我說的是這個道理?曾子說:‘晉王和楚王的財富,我是比不上的。但是他倚仗他的財富,我倚仗我的仁;他倚仗他的爵位,我倚仗我的義,我何必自以爲比他少點什麼?’不義的話,曾子會說嗎?這話也許有一番道理吧。天下公認爲尊貴的東西有三個:爵位是一個,年齡是一個,道德是一個。在朝廷上先論爵位,在鄉里先論年齡,輔助君王治理天下、統治人民,先論道德。怎麼可以因爲佔了其中一個,而來驕慢其他兩個?所以想要大有作爲的君王,一定有他不能召見的臣子。如果有事要商量,就主動到臣子那裏去。他尊重道德喜愛道義,如果達不到這個程度,是不足以和他一道有所作爲的。所以商湯對於伊尹,首先是向他學習,然後才把他當臣子,因此不操勞就統一了天下;齊桓公對於管仲,首先是向他學習,然後才把他當臣子,因此不操勞就稱霸於諸侯。當今天下各國,國土是一樣大小,品德是一般高低,沒有人能超過別人。沒有別的原西,就因爲都喜歡把自己所教導的人當臣子,而不喜歡把教導自己的人當臣子。商湯對於伊尹,齊桓公對於管仲,那是不敢召喚的。管仲尚且不可以召喚,何況不屑於做管仲的人呢?”
注釋
王:指齊王。
如:應該。
不可以風:不可冒風。
東郭氏:齊國大夫。
孟仲子:孟子的從弟,跟隨孟子學習。
采薪之憂:生病的代詞。
要(yāo):遮攔。
景醜氏:齊國大夫。
倫:儒家爲社會制度所規定的人與人之間的正常關係。儒家以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五種關係爲五倫。
惡(wū):嘆詞,表驚訝。
是:指齊王。
父召,無諾:《禮記·曲禮》:“父命呼,唯而不諾。”意思是,父親有招呼,該答“唯”,不答“諾”。按“唯”和“諾”都表示答應,以“唯”爲恭敬。
君命召,不俟駕:《論語·鄉黨》:“君命召,不俟駕行矣。”又《荀子·大略》:“諸侯召其臣,臣不俟駕,顛倒衣裳而走,禮也。”可見禮經上確有這樣的規範,即君王召見時,臣下不等車馬準備好就應立刻動身。
宜:似乎,大概。
慊(qiàn):以爲少,不滿足。
達尊:公認爲尊貴者。達,通。
齒:年齡。
不召之臣:受特殊禮貌待遇,不被召喚的賢臣。
醜:相同。
賞析
根據《孟子》一書及孟子一生行事推測,本章中的齊王似爲齊宣王。
齊王想召見孟子,但孟子以爲,論年齡我孟軻比你大,論道德我也比你高,你憑什麼召見我呢?而且,連孟子一向不大看得起的伊尹和管仲,都是“不召之臣”,何況孟子呢?
從這一章裏,我們可以看到孟子很自負,主要的當然不是因爲他年齡大,而是因爲他有道德——安邦治國平天下的本事,他認爲自己可以爲王者之師。你齊王雖然可以稱王,怎能召見老師呢?
“王,齊王也。孟子本將朝王,王不知而託疾以召孟子,故孟子亦以疾辭也。”
“禮曰:‘父命呼,唯而不諾。’‘君命召,在官不俟屨,在外不俟車。’言孟子本欲朝王,而聞命中止,似與此禮之意不同也。”
“孟子言我之意,非如景子之所言者。因引曾子之言,而云夫此豈是不義,而曾子肯以爲言,是或別有一種道理也。達,通也。蓋通天下之所尊,有此三者。曾子之說,蓋以德言之也。今齊王但有爵耳,安得以此慢於齒德乎?”
“所教,謂聽從於己,可役使者也。所受教,謂己之所從學者也。”
“此章見賓師不以趨走承順爲恭,而以責難陳善爲敬;人君不以崇高富貴爲重,而以貴德尊士爲賢,則上下交而德業成矣。”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你提供的內容不是古詩詞,而是一段文言文,請你確認需要繙譯和賞析的內容。
孟子
孟子,名軻,或字子輿,華夏族(漢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後世追封孟子爲“亞聖公”,尊稱爲“亞聖”,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共同編寫完成。
► 271篇诗文
孟子的其他作品
- 《 孟子 · 第十卷 · 萬章下 · 第一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四卷 · 公孫丑下 · 第十四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七卷 · 離婁上 · 第三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六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七卷 · 離婁上 · 第二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十五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三十四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二卷 · 梁惠王下 · 第十五節 》 —— [ 周 ] 孟子
相关推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四十一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七卷 · 離婁上 · 第三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二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離婁下 · 第四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七卷 · 離婁上 · 第十二節 》 —— [ 周 ] 孟子
- 《 送董邵南遊河北序 》 —— [ 唐 ] 韓愈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二十七節 》 —— [ 周 ] 孟子
- 《 左傳 · 莊公 · 莊公十年 》 —— [ 周 ] 左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