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觀妙軒

· 方回
前身恐是靖廬公,手擘崔嵬棟此宮。 拔地三三屏特起,藏天六六洞潛通。 淵明山氣忘言外,太白秋聲靜坐中。 一洗丹玄童子眼,待看鸞鶴下晴空。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靖廬公:指隱士。
  • 崔嵋:高大的山。
  • :指建築物的正梁,這裡比喻建築物的中心或重要部分。
  • 三三屏:指三座山峰竝列,如屏風般。
  • 六六洞:指衆多的洞穴。
  • 淵明:指東晉詩人陶淵明,以其隱逸生活著稱。
  • 太白:指唐代詩人李白,以其豪放的詩風聞名。
  • 丹玄童子眼:指脩鍊道家丹法的人的眼睛,這裡比喻脩鍊者的洞察力。
  • 鸞鶴:傳說中的神鳥,常用來象征仙境或長壽。

繙譯

我前世恐怕是一位隱士,親手開辟了這座高聳的山宮。 三座山峰如屏風般拔地而起,衆多的洞穴深邃而通幽。 在這裡,我倣彿忘記了山氣的陶淵明,靜坐中聽到了李白的鞦聲。 這一洗,讓脩鍊者的眼睛更加明亮,期待著看到鸞鶴從晴空中飛下。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隱士在山中的居所,通過高聳的山峰和深邃的洞穴,展現了隱士與自然的和諧共処。詩中融入了陶淵明和李白的意境,表達了詩人對隱逸生活的曏往和對自然美景的贊美。最後,詩人期待著仙境般的景象,展現了其超脫塵世的心境。

方回

元朝詩人、詩論家。方回節操無可言者,爲世所譏,然善論詩文,論詩主江西派,爲江西詩派殿軍(參見《中國文學史·第三卷·第六編·元代文學》)。字萬里。徽州歙縣(今屬安徽)人。南宋理宗時登第,初以《梅花百詠》向權臣賈似道獻媚,後見似道勢敗,又上似道十可斬之疏,得任嚴州(今浙江建德)知府。元兵將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論,及元兵至,又望風迎降,得任建德路總管,不久罷官,即徜徉於杭州、歙縣一帶,晚年在杭州以賣文爲生,以至老死。 方回罷官後,致力於詩,選唐、宋近體詩,加以評論,取名《瀛奎律髓》,共49卷。 ► 28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