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平山堂次黃先生韻
虛堂眄平岡,積翠淩天半。
彷像識瑤臺,熹微窺玉案。
頗疑巨靈力,剗削非一旦。
森森古樹齊,奕奕朝霞爛。
地近巘易陟,池清蓮不蔓。
鶯啼午夢殘,客至琴聲斷。
勝境契中襟,雅懷知弗畔。
翛然忘物我,詎肯存崖岸。
馬跡遍幽燕,華顛樂村閈。
居夷非矯曲,悼猛得前算。
巇嶮世所趨,真淳日彫散。
跬步視安危,片言幾理亂。
苟能領斯會,未覺身爲患。
嘉謀諒貽厥,豈曰誇殊觀。
拼音
所属合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眄(miǎn):斜視,這裏指遠望。
- 彷像:彷彿,好像。
- 熹微:微弱的光亮。
- 巨靈:神話中的大力神。
- 剗削(chǎn xuē):削除,削減。
- 奕奕:光彩照人的樣子。
- 巘(yǎn):山峯。
- 陟(zhì):登高。
- 雅懷:高雅的情懷。
- 弗畔:不違背。
- 翛然(xiāo rán):自由自在的樣子。
- 詎肯:豈肯。
- 華顛:指年老。
- 村閈(hàn):村莊。
- 居夷:居住在邊遠之地。
- 巇嶮(xī xiǎn):艱險。
- 彫散:凋零散落。
- 跬步(kuǐ bù):半步,比喻極短的距離。
- 貽厥:遺留。
翻譯
我站在空曠的大堂中,遠望平緩的山岡,那裏的翠綠彷彿觸及天際。彷彿看到了瑤臺仙境,微弱的光線中窺見了玉案。我懷疑這是巨靈神的力量,一夜之間削減而成。古老的樹木整齊排列,朝霞燦爛如錦。地勢接近山峯,容易攀登,池水清澈,蓮花不蔓生。黃鶯的啼叫打破了午後的夢境,客人到來,琴聲戛然而止。這勝境與我的內心相契合,高雅的情懷並未違背。我自由自在,忘卻了物我之分,豈肯拘泥於界限。馬蹄遍佈幽燕之地,年老時仍樂於村莊的生活。居住在邊遠之地並非矯情,而是爲了悼念猛士,得到前人的智慧。世人都追求艱險之地,真正的淳樸日漸凋零。每一步都關乎安危,片言隻語可能決定理亂。如果能領會這其中的意義,就不會覺得生命是一種負擔。美好的謀略是留給後人的,豈只是誇耀非凡的景觀。
賞析
這首作品以平山堂爲背景,通過對自然景觀的細膩描繪,展現了作者超脫物外、追求心靈自由的情懷。詩中「虛堂眄平岡,積翠淩天半」等句,以壯麗的自然景象映襯出作者的豁達與超然。後文通過對世態的反思,表達了作者對真淳之道的嚮往和對世俗的淡漠。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體現了元代文人對自然與人生的深刻感悟。
趙汸
元明間徽州府休寧人,字子常。九江黃澤弟子,得六十四卦大義及《春秋》之學。後復從臨川虞集遊,獲聞吳澄之學。晚年隱居東山,讀書著述。洪武二年,與趙壎等被徵修《元史》,書成,辭歸,旋卒。學者稱東山先生。有《春秋集傳》、《東山存稿》、《左氏補註》等。
► 15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