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義甫彈秋風

穹廬悄悄夜漫漫,午醉醒來坐席寒。 富貴有媒皆豹變,功名無分獨璃蟠。 子陵實愧三公爵,靖節非輕一縣官。 高捲氈簾對明月,秋風一曲入琴彈。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穹廬(qióng lú):指蒙古包,古代遊牧民族居住的帳篷。
  • 悄悄:形容環境安靜。
  • 漫漫:形容時間漫長。
  • 午醉:中午醉酒。
  • 席寒:席子上的寒意,形容孤獨淒涼。
  • 富貴有媒:富貴需要媒介,即需要機遇或他人的幫助。
  • 豹變:比喻人的地位、境遇突然改變,如同豹紋的變化。
  • 功名無分:沒有獲得功名的機會。
  • 獨璃蟠:獨自盤踞,形容孤獨無助。
  • 子陵:指東漢隱士嚴光,字子陵,曾拒絕漢光武帝的徵召。
  • 三公爵:指極高的官職和爵位。
  • 靖節:指東晉陶淵明,因其辭官歸隱,故稱「靖節」。
  • 非輕:不是輕易的。
  • 一縣官:指地方上的小官。
  • 高捲氈簾:高高捲起氈制的簾子。
  • 明月:明亮的月亮。
  • 秋風一曲:指彈奏的曲子與秋風相和。
  • 入琴彈:用琴彈奏。

翻譯

蒙古包裏靜悄悄的,夜晚顯得格外漫長。午間醉酒醒來,坐在冰冷的席子上感到寒意。富貴需要機遇才能改變命運,而我卻沒有獲得功名的機會,只能孤獨無助地盤踞。嚴光實在愧對那三公的高位,陶淵明也不是輕易放棄一縣之官的。我高高捲起氈簾,對着明亮的月亮,彈奏一曲與秋風相和的琴音。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作者在蒙古包中夜晚醒來的孤獨與淒涼,通過對富貴與功名的反思,表達了對隱逸生活的嚮往和對現實的不滿。詩中運用了對比和典故,如「富貴有媒皆豹變」與「功名無分獨璃蟠」,以及「子陵實愧三公爵」與「靖節非輕一縣官」,突出了作者對名利的淡泊和對高尚情操的追求。結尾的「高捲氈簾對明月,秋風一曲入琴彈」則以音樂和自然景色的融合,展現了作者超脫世俗、追求心靈自由的情懷。

劉秉忠

劉秉忠

元邢州人,初名侃,字仲晦。爲僧時法名子聰。號藏春散人。博學多藝,尤邃於《易》及邵雍《皇極經世》。初爲邢臺節度使府令史,尋棄去,隱武安山中爲僧。乃馬真後元年,忽必烈在潛邸,召留備顧問。上書數千百言,引漢初陸賈“以馬上取天下,不可以馬上治”之言,陳說天下大計。憲宗時,從滅大理,每以天地之好生,力贊於上,所至全活不可勝計。及即位,秉忠採祖宗舊典宜於今者,條列以聞。中統五年,還俗改名,拜太保,參領中書省事。建議以燕京爲首都,改國號爲大元,以中統五年爲至元元年。一代成憲,皆自秉忠發之。卒諡文正。有《藏春集》。 ► 14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