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役謠

· 李存
八都安仁最下都,易水易旱生理無。 奉公往役名主首,半是摘箬擔柴夫。 或因苗麥僅升斗,或忝殷實元空虛。 千中得一稱上戶,土赤聊當辰砂朱。 五更飯罷走畫卯,水潦載道歸來晡。 夫丁木物諸瑣碎,每以附近先供需。 課程茶酒率倍開,所取鹽米何錙銖。 逃糧逃金不待論,職田子粒尤難輸。 公家督促過星火,唯聽捶撻生蟲蛆。 幾年辛苦垤容蟻,一界了畢鍋游魚。 間逢令宰賢恤者,蘇息無術空嗟吁。 省府郡帖一朝下,義遜得許從鄉閭。 徐君更是好義者,率以公正人爭趨。 同時共事數君子,但有贊協無次且。 出多出少由厚薄,若小若大皆歡愉。 支吾縱廣非獨力,佽助能幾鹹安居。 移東走西可免者,那上趲下歸誰歟。 不聞隳突到雞狗,但覺和睦安犁鋤。 願依此舉更堅久,美事無以三年拘。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義役謠:一種表達對社會不公和人民疾苦的詩歌形式。
  • 八都安仁最下都:指八個都城中,安仁是最低等的一個。
  • 易水易旱:形容環境惡劣,容易發生水旱災害。
  • 生理無:生活艱難,無法維持生計。
  • 奉公往役名主首:被徵召去服役的人,名義上是主要負責人。
  • 摘箬擔柴夫:指普通勞動者,如摘竹葉、擔柴的人。
  • 忝殷實元空虛:雖然名義上富有,實際上空無一物。
  • 土赤聊當辰砂朱:土地貧瘠,勉強可以種植一些作物。
  • 五更飯罷走畫卯:五更時分吃完飯就去畫卯(簽到),形容早起勞作。
  • 水潦載道歸來晡:道路泥濘,傍晚時分纔回到家。
  • 夫丁木物諸瑣碎:各種雜務和木製物品。
  • 課程茶酒率倍開:指徵收的茶酒稅是正常稅率的兩倍。
  • 所取鹽米何錙銖:徵收的鹽米數量極少。
  • 職田子粒尤難輸:公職人員的田地產量難以滿足稅收要求。
  • 公家督促過星火:政府催促得非常急迫。
  • 唯聽捶撻生蟲蛆:只能聽到鞭打聲和蟲蛆的聲音,形容殘酷的壓迫。
  • 幾年辛苦垤容蟻:多年辛苦如同螞蟻堆土。
  • 一界了畢鍋游魚:一旦完成任務,就像鍋中的魚一樣自由。
  • 間逢令宰賢恤者:偶爾遇到有同情心的官員。
  • 蘇息無術空嗟吁:無法得到真正的休息,只能空自嘆息。
  • 省府郡帖一朝下:省府的命令一旦下達。
  • 義遜得許從鄉閭:通過義舉得到允許,從鄉里出發。
  • 徐君更是好義者:徐君是一個特別有義氣的人。
  • 率以公正人爭趨:以公正的態度,人們爭相追隨。
  • 同時共事數君子:與幾位君子同時工作。
  • 但有贊協無次且:只有讚揚和協助,沒有猶豫。
  • 出多出少由厚薄:出力多少根據個人能力而定。
  • 若小若大皆歡愉:無論大小事,大家都感到愉快。
  • 支吾縱廣非獨力:雖然廣泛支持,但不是一個人的力量。
  • 佽助能幾鹹安居:得到一些幫助,大家都能安居。
  • 移東走西可免者:四處奔波可以避免的事情。
  • 那上趲下歸誰歟:上上下下,歸誰所有。
  • 不聞隳突到雞狗:沒有聽到破壞和衝突影響到雞狗。
  • 但覺和睦安犁鋤:只感覺到和睦和安寧的農耕生活。
  • 願依此舉更堅久:希望這種做法能夠持久。
  • 美事無以三年拘:美好的事情不應該只限於三年。

翻譯

在八個都城中,安仁是最低等的,這裏環境惡劣,容易發生水旱災害,人民生活艱難。被徵召去服役的人,名義上是主要負責人,實際上大多是普通勞動者。有些人雖然名義上富有,實際上卻一無所有。土地貧瘠,勉強可以種植一些作物。五更時分吃完飯就去簽到,道路泥濘,傍晚時分纔回到家。各種雜務和木製物品,總是優先供應附近的需要。徵收的茶酒稅是正常稅率的兩倍,徵收的鹽米數量極少。公職人員的田地產量難以滿足稅收要求。政府催促得非常急迫,只能聽到鞭打聲和蟲蛆的聲音,形容殘酷的壓迫。多年辛苦如同螞蟻堆土,一旦完成任務,就像鍋中的魚一樣自由。偶爾遇到有同情心的官員,無法得到真正的休息,只能空自嘆息。省府的命令一旦下達,通過義舉得到允許,從鄉里出發。徐君是一個特別有義氣的人,以公正的態度,人們爭相追隨。與幾位君子同時工作,只有讚揚和協助,沒有猶豫。出力多少根據個人能力而定,無論大小事,大家都感到愉快。雖然廣泛支持,但不是一個人的力量,得到一些幫助,大家都能安居。四處奔波可以避免的事情,上上下下,歸誰所有。沒有聽到破壞和衝突影響到雞狗,只感覺到和睦和安寧的農耕生活。希望這種做法能夠持久,美好的事情不應該只限於三年。

賞析

這首《義役謠》深刻描繪了元代農村的艱苦生活和社會的不公。詩中通過對農民勞作的細緻描寫,展現了他們面對自然災害和社會壓迫的雙重困境。詩人通過對「義役」這一社會現象的批判,表達了對公平正義的渴望和對農民苦難的同情。詩的結尾提出了一種理想的社會狀態,即通過公正和互助,實現社會的和諧與安寧。整首詩語言質樸,情感真摯,反映了詩人對社會現實的深刻洞察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李存

元饒州安仁人,字明遠,更字仲公。從陳苑學。致心於天文、地理、醫卜、釋道之書,工古文詞。應科舉不利,即爲隱居計,從遊者滿齋舍。中丞御史等交章薦,皆不就。學者稱俟庵先生。與祝蕃、舒衍、吳謙合稱江東四先生。有《俟庵集》。 ► 4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