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二首

南山何崔嵬,丁丁伐嘉木。 伐木將安施,飾此輪與轂。 良材莫自致,棄置河水曲。 黨人偷且閒,不穫有餘粟。 況無獵較功,大庖有餘肉。 彼美蓬廬士,薇藿不滿腹。 飢渴豈弗懷,徒食乃所恧。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崔嵬(cuī wéi):形容山勢高大雄偉。
  • 丁丁:伐木的聲音。
  • 輪與轂:車輪和車軸,這裏指代車輛。
  • 良材:優質的木材。
  • 黨人:指當時的官員或貴族。
  • 獵較:打獵比賽。
  • 大庖:指貴族的廚房,這裏指貴族的飲食。
  • 蓬廬士:指居住在簡陋房屋中的士人。
  • 薇藿(wēi huò):指野菜,這裏泛指粗劣的食物。
  • (nǜ):羞愧。

翻譯

南山多麼雄偉高大,伐木聲丁丁作響,砍伐着美好的樹木。砍下的木材將用於何處?用來裝飾車輛。優質的木材無法得到應有的利用,被棄置於河邊。當時的官員們偷懶且閒散,連剩餘的糧食都不去收割。更不用說沒有打獵比賽的功績,貴族的廚房裏還有多餘的肉食。而那位美麗的隱士,卻連野菜都吃不飽。他難道不渴望食物嗎?只是徒勞地吃着,感到羞愧。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比南山上的優質木材與被棄置的命運,以及貴族與隱士的生活狀態,深刻揭示了社會的不公與隱士的清貧。詩中,「良材」與「棄置」形成鮮明對比,反映了社會資源的浪費與不公。同時,通過描繪貴族的奢侈與隱士的貧困,詩人表達了對社會現實的深刻批判和對隱士清高生活的同情。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情感真摯,體現了元代詩歌的現實主義精神。

汪澤民

元寧國宣城人,字叔志,號堪老真逸。仁宗延祐五年進士。授嶽州路同知,歷南安、信州、平江三路總管府推官,治獄明敏。調兗州知州,除國子司業,與修遼金宋三史,書成,遷集賢直學士,尋以禮部尚書致仕。與張師愚合編有《宛陵羣英集》。卒諡文節。 ► 2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