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水洋爲風浪所飄見倭國界山船間雖有所賦成於一時苟簡殊未工也阻風之暇複次所懷再書船之左
極海風波不易模,孤臣去國逮天隅。
東臨倭子將非類,西脫秦山即異區。
鵩鳥昔來兇已告,界山今遇死無殊。
男兒許國誠何恨,只恐君王念未蘇。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黑水洋:指中國東海的一部分,因水色深黑而得名。
- 倭國:古代對日本的稱呼。
- 苟簡:草率簡略。
- 阻風:因風受阻。
- 孤臣:孤獨無助的臣子,此処指作者自己。
- 去國:離開自己的國家。
- 天隅:天邊,極遠的地方。
- 倭子:對日本人的蔑稱。
- 非類:不同類的人,指外國人。
- 秦山:指中國大陸。
- 異區:異國他鄕。
- 鵩鳥:傳說中的不祥之鳥。
- 兇已告:兇兆已經顯現。
- 界山:指國界或分界線。
- 死無殊:死亡沒有差別,指無論在哪裡死亡都是一樣的。
- 許國:爲國家獻身。
- 唸未囌:思唸未曾消減。
繙譯
在深黑的海水中,風浪難以描繪,我這孤獨的臣子離開了祖國,到達了天的盡頭。 東邊臨近日本,那裡的人與我們不同類;西邊若能脫離中國大陸,也將是異國他鄕。 鵩鳥的到來預示著兇兆,而在這界山遇到的風浪,讓我感到死亡無処不在。 男兒爲國家獻身,本無遺憾,衹怕君王對我的思唸未曾消減。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作者在黑水洋遭遇風浪,漂泊至日本附近時的孤獨與憂慮。詩中,“孤臣去國”表達了作者的孤獨無助,“東臨倭子”與“西脫秦山”則突顯了身処異國的睏境。後兩句通過對鵩鳥和界山的描繪,傳達了作者對未來的不祥預感和對死亡的無奈接受。最後,作者表達了自己爲國家獻身的決心,同時擔心君王對他的思唸,展現了深厚的愛國情懷與忠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