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正元年復科舉取士制承中書檄以八月十九日至上京即國子監爲試院考試鄉貢進士紀事
註釋
- 上國:指元朝的首都大都(今北京)。
- 神州:指中國。
- 三代:指夏、商、週三代,這裏泛指古代。
- 聲教:指國家的聲威和教化。
- 儒科:指科舉考試中的儒學科目。
- 造士:培養士人。
- 周南麟趾:比喻優秀的人才。
- 冀北馬羣空:比喻選拔人才後,優秀人才被選拔一空。
- 氈闈:指考場。
- 璧水:指考場周圍的水池,象徵着考試的莊嚴和神聖。
- 彩筆:指考生用的筆,也象徵着文采。
- 豹斑:比喻文章中的精彩部分。
- 雉羽:比喻文章的華麗。
- 鄒魯:指古代文化發達的地區,這裏比喻考場的文化氛圍。
- 鎬豐:指古代的都城,這裏比喻考場的莊嚴。
- 副楮:指考卷。
- 緘名:封存名字,指考試的保密性。
- 厲防:嚴密防範。
- 塗抹:指考卷上的塗改。
- 神明:指考官的公正無私。
- 造化:指自然的安排或命運。
- 讎校:校對。
- 骰系:指賭博,這裏比喻考試的隨機性。
- 聵爲聰:指裝聾作啞,這裏比喻考官的公正不偏。
- 文星:指文才出衆的人。
- 薹萊:指草木茂盛,比喻人才濟濟。
- 杞梓:比喻優秀的人才。
- 偕計:共同計議。
- 章甫:指古代的冠冕,這裏比喻士人的身份。
- 軼小戎:超越小戎,比喻超越常人。
- 鳳:比喻傑出的人才。
- 非熊:指非熊羆之兆,比喻不祥之兆。
- 合志:志同道合。
- 獸爐:指取暖的爐子。
- 魚燭:指照明用的蠟燭。
- 金卮:金盃。
- 酪酮:指酒。
- 環廬:環繞的帳篷。
- 帷毳:帳篷上的毛氈。
- 貂鼨:指貂皮。
- 扃鐍:鎖和鑰匙。
- 衙報:官府的報告。
- 驛程:旅途。
- 雅奏:高雅的音樂。
- 灤河:河流名,位於今河北省。
- 銀漢:銀河。
翻譯
在元朝的首都,神聖的中國之地,有着規模宏大的古代建築和深遠的影響力。至正年間恢復了科舉制度,中書省下令在八月十九日在上京的國子監設立考場,選拔鄉貢進士。這裏記錄了考試的情景。
這裏是興盛王朝的聖地,也是避暑的宮殿。其規模宏大,堪比古代三代的輝煌,國家的聲威和教化遍及萬方。科舉考試恢復了儒學科目,留在這裏培養士人。優秀的人才如同周南的麟趾,選拔之後冀北的馬羣也顯得空曠。
考試期間,積雪使得夜晚寒冷無比,清秋的月亮正圓。考場周圍環繞着水池,考生們用彩筆書寫,彷彿扇起了吉祥的風。考場內部,考生們不需要攜帶武器,只需憑藉自己的才華。文章中的精彩部分如豹斑般顯眼,華麗的詞藻如同雉羽般燦爛。
人們仰望這裏,如同仰望文化繁榮的鄒魯,都城的莊嚴如同古代的鎬豐。考場內部劃分明確,考卷上封存着名字,嚴密防範作弊,考卷上的塗改讓人眼花繚亂。考官公正無私,考試的結果是自然和命運的安排。
校對工作細緻,考題的辨析清晰。考試的結果雖然有一定的隨機性,但考官們不會裝聾作啞,而是公正地評判。天空清澈,文才出衆的人如同星辰般璀璨,人才濟濟如同草木茂盛。
優秀的人才如同杞梓般出衆,共同計議,士人的身份如同古代的冠冕。超越常人,有人爭相觀看傑出的人才,而非不祥之兆。志同道合的人共同享受歡樂,連牀共話,取暖的爐子火熱,照明用的蠟燭點綴着紅花。
金盃中盛滿了酒,帳篷環繞,侍從穿着貂皮。從早到晚,考場嚴密守護,官府的報告如同鼓聲般響亮。旅途中心情歷歷在目,高雅的音樂日復一日地奏響。
聖統如同乾坤般長久,人文如同日月般崇高。灤河的水從天上流出,銀河與之相通。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元朝至正年間恢復科舉考試的盛況,通過對考場的莊嚴、考生的才華、考官的公正以及考試的嚴謹等方面的細緻描寫,展現了當時社會的文化繁榮和人才選拔的公正性。詩中運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徵,如「周南麟趾」、「冀北馬羣空」等,形象生動地表達了人才的珍貴和選拔的嚴格。同時,詩中也透露出對文化傳承和人才選拔制度的重視,體現了作者對國家未來的美好願景。
周伯琦
周伯琦的其他作品
- 《 郊祀慶成紀事三十韻 》 —— [ 元 ] 周伯琦
- 《 送平章喀喇公子山之官浙省三首 》 —— [ 元 ] 周伯琦
- 《 題李奉使詩卷 》 —— [ 元 ] 周伯琦
- 《 明日慈仁宮進講畢欽承特命改授崇文監丞參檢校書籍事是日同僚邀復遊西山舉酒爲壽賦二首簡謝雅意 》 —— [ 元 ] 周伯琦
- 《 歲戊子五月將赴閩憲徵擢翰林待制兼國史院編修官九月驛至京師送季長弟之任山南宣慰照磨二首 》 —— [ 元 ] 周伯琦
- 《 觀杜德常尚書所藏王晉卿畫春山霽景 》 —— [ 元 ] 周伯琦
- 《 上京雜詩十首 》 —— [ 元 ] 周伯琦
- 《 答覆見心長老見寄二首 》 —— [ 元 ] 周伯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