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薦福寺英公新搆禪堂

上人久棄世,中道自忘筌。 寂照出羣有,了心清衆緣。 所以於此地,築館開青蓮。 果藥羅砌下,煙虹垂戶前。 咒中灑甘露,指處流香泉。 禪遠目無事,體清宵不眠。 枳聞廬山法,鬆入漢陽禪。 一枕西山外,虛舟常浩然。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上人:對僧人的尊稱。
  • 棄世:超脫世俗。
  • 忘筌:忘記了捕魚的筌,比喻目的達到後忘記了原來的憑藉,這裏指達到禪悟後忘卻了修行的方法。
  • 寂照:寂靜的心境中照見一切。
  • 羣有:萬物。
  • 了心:明瞭心性。
  • 衆緣:各種因緣條件。
  • 築館:建造房屋。
  • 青蓮:比喻佛眼,也指佛教。
  • 羅砌:排列在臺階上。
  • 煙虹:彩虹。
  • :唸誦的經文。
  • 甘露:甜美的露水,比喻佛法。
  • 香泉:散發香氣的泉水。
  • 禪遠:禪定的境界深遠。
  • 體清:身體清淨。
  • 宵不眠:夜晚不睡覺。
  • 枳聞:聽到。
  • 廬山法:廬山上的佛法。
  • 鬆入:松樹進入。
  • 漢陽禪:漢陽的禪法。
  • 虛舟:空船,比喻心無掛礙。
  • 浩然:廣大無邊的樣子。

翻譯

高僧久已超脫世俗,修行中自然而然忘卻了修行的方法。 在寂靜的心境中照見萬物,明瞭心性清淨了各種因緣。 因此在這片土地上,建造了禪堂開啓了佛教的智慧。 草藥和果實排列在臺階下,彩虹垂掛在門戶前。 唸誦的經文中灑下甜美的佛法,指點之處流淌着香氣的泉水。 禪定的境界深遠無事,身體清淨夜晚不眠。 聽聞廬山的佛法,松樹進入漢陽的禪境。 一覺醒來在西山之外,心無掛礙如同空船浩然廣大。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一位高僧修行悟道後的境界,通過自然景物的描寫,展現了禪堂的寧靜與祥和。詩中「寂照出羣有,了心清衆緣」表達了高僧對萬物本質的洞察和對心性的明瞭。後文通過「煙虹垂戶前」、「指處流香泉」等意象,進一步以自然之美象徵佛法之妙。結尾的「虛舟常浩然」則體現了高僧心無掛礙、超然物外的禪境。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禪宗境界的嚮往和讚美。

丁仙芝

唐潤州曲阿人,字元禎。玄宗開元進士。爲餘杭尉。工詩。 ► 1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