贄尤端木二首其一

漢家陵闕已蒼煙,魯國靈光獨巋然。 衛玠音聞永嘉末,陶潛詩著義熙前。 可憐閣下投幾死,不及車中寢獲全。 寄語牙郎莫酬價,櫝中韞玉可求旃。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zhì):古代初次求見人時所送的禮物,亦指贈送的禮物。
  • 尤端木:人名,具體不詳。
  • 魯國靈光:指魯國的文化遺產,這裏比喻珍貴而稀有的文化遺產。
  • 巋然(kuī rán):高大獨立的樣子。
  • 衛玠(wèi jiè):東晉時期的文學家,以才學著稱。
  • 永嘉:晉懷帝司馬熾的年號,公元307-313年。
  • 陶潛(táo qián):即陶淵明,東晉時期的著名詩人。
  • 義熙:晉安帝司馬德宗的年號,公元405-418年。
  • 閣下:對對方的尊稱。
  • 投幾死:指在危難中幾乎喪命。
  • 寢獲全:指在危難中得以保全。
  • 牙郎:古代對商人的稱呼。
  • 酬價:還價。
  • 櫝中韞玉(dú zhōng yùn yù):比喻有才能的人尚未被發現或重用。
  • 求旃(qiú zhān):尋求。

翻譯

漢朝的陵墓已淹沒在蒼茫的煙霧中,唯有魯國的文化遺產依舊巍然獨立。衛玠的聲音在永嘉末年已經消逝,陶潛的詩篇卻早在義熙之前就已著稱。可憐那些在危難中幾乎喪命的人,不如車中安睡得以保全的人。寄語那些商人,不要急於還價,因爲那些藏在匣中的美玉,值得你去尋求。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漢朝陵墓與魯國文化遺產的對比,表達了對歷史文化遺產的珍視和對時代變遷的感慨。詩中提及的衛玠與陶潛,分別代表了文學與詩歌的傳承,而「投幾死」與「寢獲全」則反映了人生境遇的差異。最後,詩人以「櫝中韞玉」爲喻,鼓勵人們去發現和珍惜那些尚未被廣泛認可的才華與價值。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體現了詩人對歷史與文化的深刻思考。

陸文圭

宋元間常州江陰人,字子方。博通經史百家及天文、地理、律歷、醫藥、算數之學。宋度宗鹹淳初,中《春秋》鄉選。宋亡,隱居城東,學者稱牆東先生。元仁宗延祐時,再中鄉舉。爲文融會經傳,縱橫變化,莫測其涯際,東南學者皆宗師之。朝廷數聘,以老疾辭。有《牆東類稿》。 ► 65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