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亥仲春餘歸自嶺右暫憩鄉園讀杜工部秦州雜詠悵然感懷因次其韻

轉徙知吾拙,平陂信有天。 卻憐蓬矢奮,差少羽書傳。 攬翠依金閣,烹雲近玉泉。 干戈如永偃,高枕故廬邊。
拼音

所属合集

#二月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轉徙 (zhuǎn xǐ):遷移,遷徙。
  • 平陂 (píng bēi):平坦與崎嶇,比喻人生的順境與逆境。
  • 蓬矢 (péng shǐ):古代用以象征遠大志曏的蓬草制成的箭。
  • 羽書 (yǔ shū):古代傳遞軍情的文書,用鳥羽插在信上表示緊急。
  • 攬翠 (lǎn cuì):訢賞翠綠的景色。
  • 烹雲 (pēng yún):形容烹調技藝高超,如同能烹飪雲霧。
  • 玉泉 (yù quán):美泉,常用來比喻清澈的泉水。
  • 乾戈 (gān gē):古代兵器,比喻戰爭。
  • 永偃 (yǒng yǎn):永遠停止。
  • 高枕 (gāo zhěn):形容無憂無慮,安然入睡。

繙譯

我深知自己的遷移是出於無奈,人生的順境與逆境確實由天定。 雖然我懷抱著遠大的志曏,但很少有緊急的軍情需要傳遞。 我訢賞著金閣旁的翠綠景色,靠近玉泉品味著烹調如雲的美食。 如果戰爭能夠永遠停止,我便可以在故鄕的廬捨旁無憂無慮地高枕而眠。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人生境遇的感慨和對和平生活的曏往。詩中,“轉徙知吾拙,平陂信有天”反映了詩人對自己命運的無奈接受和對天意的信仰。後句通過對“蓬矢”與“羽書”的對比,展現了詩人雖有遠大志曏卻少有實際作爲的矛盾心理。結尾的“乾戈如永偃,高枕故廬邊”則是詩人對和平生活的深切渴望,希望戰爭能夠結束,自己能在故鄕安享甯靜。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和平與安甯生活的無限曏往。

陳邦彥

陳邦彥

明廣東順德人,字令斌。爲諸生,意氣豪邁。福王時,詣闕上政要三十二事,格不用。唐王聿鍵讀而偉之。既即位,授監紀推官。未任,舉於鄉。以蘇觀生薦,改職方主事,監廣西狼兵,授贛州。至嶺,聞隆武帝敗,乃止。西行謁桂王,擢兵科給事中。旋聞桂王兵敗,避居山中。清兵破廣州,觀生死。邦彥乃與陳子壯密約,起兵攻廣州。兵敗入清遠,與諸生朱學熙據城固守。城破被執,不食五日,被害。永曆諡忠憫,贈兵部尚書。 ► 29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