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爲九日登塔四作皆塔詩未及九日蓋所重在塔也然既已九日安可無此作以補之

煙凝暮紫夕光移,秋意因高見遠吹。 何處風囊來舞激,翻驚羲馭在鞭箠。 登臨不盡今人感,眺聽還多往事疑。 安得淩雲皆賦手,漫勞落帽共相嗤。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暮紫:傍晚時分的紫色雲霞。
  • 秋意:秋天的氣息和感覺。
  • 遠吹:遠處吹來的風。
  • 風囊:比喻風。
  • 羲馭:羲和駕馭的日車,指太陽。
  • 鞭箠:鞭子和短棍,泛指刑具,這裏比喻驅趕太陽的力量。
  • 登臨:登山臨水,泛指遊覽山水。
  • 今人感:現代人的感慨。
  • 眺聽:遠望和傾聽。
  • 往事疑:對過去事情的疑惑。
  • 淩雲:高聳入雲,比喻志向高遠。
  • 賦手:擅長作詩的人。
  • 落帽:比喻失意或失敗。
  • 相嗤:相互嘲笑。

翻譯

傍晚時分,紫色的雲霞凝結,夕陽的光輝漸漸移動,秋天的氣息在高處被風吹得更遠。風從何處來,像是被裝在風囊中舞動,激起了波瀾,讓人驚訝地感覺到太陽彷彿被鞭策着前進。登高望遠,不禁感慨萬千,遠望和傾聽中,對過去的許多事情感到疑惑。真希望能有高聳入雲的詩才,不必在意那些失敗者的嘲笑。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作者在九日登塔時的所見所感。詩中,「煙凝暮紫夕光移」一句,通過色彩和光影的變化,生動地勾勒出了傍晚時分的景象。後文通過對風、太陽的比喻,以及對登高望遠的感慨,表達了作者對時光流逝和人生變遷的深刻感受。最後兩句則抒發了作者對高遠志向的嚮往,以及對世俗嘲笑的淡然態度。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展現了作者超脫世俗、追求高遠的精神風貌。

郭之奇

明廣東揭陽人,字仲常。崇禎元年進士。累遷至詹事府詹事。後隱居南交山中,結茅屋數椽,著述其中。有《稽古篇》一百卷。 ► 190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