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札有一葦恣泊江魚嘗新之語乃餘舟中景則大不然也因移就小舟極夜之力至皖江擬即就道兼赴先以詩謝

藜火當年共起居,皇華誰令異舟車。 自從江漢迎秋日,正想雲山擁節初。 敢爲思鱸興我嘆,恰因烹鯉得君書。 馳心夜半飛蘄道,流恨朝來積皖瀦。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藜火:古代用藜草製成的火炬,比喻微弱的光亮。
  • 皇華:指皇帝的使者。
  • 雲山:雲霧繚繞的山峯,常用來比喻隱居或高遠的理想境界。
  • :指符節,古代使者所持的憑證。
  • 思鱸:思念家鄉的鱸魚,比喻思鄉之情。
  • 烹鯉:烹煮鯉魚,這裏指收到書信。
  • 蘄道:指通往蘄州(今湖北蘄春)的道路。
  • 皖瀦:指皖江(今安徽境內)的積水,比喻心中的積怨或遺憾。

翻譯

當年我們曾一起在微弱的燈光下生活,現在皇帝的使者卻讓我與你分乘不同的舟車。自從江漢地區迎來了秋日,我就一直在想象着雲山之間你初次持節出使的情景。我怎敢因爲思念家鄉的鱸魚而發出嘆息,恰恰是因爲收到了你的書信,我才得知你的近況。我的心在夜晚飛向通往蘄州的道路,早晨醒來時,心中的遺憾如同皖江的積水一樣積聚。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思念以及對離別的不捨。詩中通過對比過去共同生活的時光和現在分隔兩地的情景,突出了時光的變遷和人生的無常。同時,詩人巧妙地運用「思鱸」和「烹鯉」的典故,既表達了對家鄉的思念,又體現了對友人書信的珍視。最後,詩人以「皖瀦」比喻心中的遺憾,形象生動地傳達了離別之苦和思念之深。

郭之奇

明廣東揭陽人,字仲常。崇禎元年進士。累遷至詹事府詹事。後隱居南交山中,結茅屋數椽,著述其中。有《稽古篇》一百卷。 ► 190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