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之夕過黎惟仁紫芝山房兼懷燕京親友

晨出登高獨舉觴,晚攜餘興到柴桑。 楓林掃葉搖霜月,芝室披雲冷石牀。 往日龍山高會少,故人雁塞尺書長。 今宵且共東籬醉,何必還尋落帽狂。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九日:指農曆九月初九,即重陽節。
  • 黎惟仁:人名,可能是作者的朋友。
  • 紫芝山房:地名,可能是黎惟仁的居所。
  • 燕京:古代對北京的稱呼。
  • 舉觴:舉起酒杯。
  • 柴桑:地名,古代指江西九江,這裏可能指黎惟仁的居所。
  • 楓林:長滿楓樹的林子。
  • 芝室:指紫芝山房。
  • 披雲:形容雲霧繚繞。
  • 石牀:石頭做成的牀。
  • 龍山:地名,這裏可能指一個聚會的地方。
  • 高會:盛大的聚會。
  • 雁塞:指邊塞,這裏可能指遠方。
  • 尺書:書信。
  • 東籬:指菊花,出自陶淵明的詩句「採菊東籬下」。
  • 落帽狂:指晉代孟嘉在重陽節時帽子被風吹落而不覺,後人用以形容不拘小節。

翻譯

清晨出門,獨自舉杯慶祝重陽,傍晚帶着餘興前往柴桑。 楓林中落葉隨着霜月搖曳,紫芝山房雲霧繚繞,石牀冷清。 回憶往日在龍山的盛大聚會已少,遠在邊塞的故人書信長久未至。 今夜且與東籬的菊花共醉,何必再去尋找那不拘小節的落帽狂。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作者在重陽節這一天的活動與情感。清晨獨自慶祝,傍晚訪問友人,詩中通過楓林、霜月、雲霧等自然景象,營造出一種寧靜而略帶憂鬱的氛圍。後聯通過回憶與現實的對比,表達了對遠方親友的思念及對往昔歡樂時光的懷念。結尾以「東籬醉」與「落帽狂」作對比,顯示了作者此時更傾向於內心的寧靜與滿足,而非外在的放縱與狂歡。

區大相

明廣東高明人,字用儒,號海目。區益子。善爲文,下筆千言立就。萬曆十七年進士。初選庶吉士,累遷贊善、中允。掌制誥。居翰院十五年,與趙志皋、張位、沈一貫等有舊。趙等先後當國,大相皆引避不輕謁。後調南太僕寺丞,以疾歸,卒。工詩詞,皆嚴於格律,爲明代嶺南大家。有《太史集》、《圖南集》、《濠上集》。 ► 157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