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春

碧草日夜長,韶光催向分。 此時東閣客,望見西峯雲。 雲邊有鸞鶴,欲往難爲羣。 長謠採芳曲,惆悵碧林曛。
拼音

所属合集

#二月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仲春:春季的第二個月,即農曆二月。
  • 韶光:美好的時光,常指春光。
  • 東閣:古代指宰相招致、款待賓客的地方。
  • 鸞鶴:古代傳說中的神鳥,鸞和鶴,常用來比喻高雅、超凡脫俗的事物或人。
  • 長謠:長歌,長篇的歌謠。
  • 採芳曲:採摘花草時所唱的曲子,這裏可能指詩人自創的曲子。
  • 惆悵:因失望或失意而哀傷。
  • 碧林曛:碧綠的樹林在夕陽的餘暉中。

翻譯

在春天的第二個月,碧綠的草兒日夜生長,美好的春光催促着時節的變遷。此時,作爲東閣的賓客,我望着西邊的山峯上的雲彩。雲邊似乎有神鳥鸞鶴,但它們難以成爲我同行的夥伴。我長聲吟唱着採摘花草時的曲子,心中卻充滿了對碧綠樹林夕陽下的哀傷和惆悵。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仲春時節的自然景色和詩人的內心感受。詩中,「碧草」和「韶光」共同構成了春天的生機盎然,而「東閣客」與「西峯雲」則形成了一種空間上的對比,增強了詩的意境。後兩句通過「鸞鶴」和「採芳曲」表達了詩人對超凡脫俗生活的嚮往和對現實生活的無奈與惆悵,體現了詩人對自然美景的欣賞與對人生境遇的感慨。

區大相

明廣東高明人,字用儒,號海目。區益子。善爲文,下筆千言立就。萬曆十七年進士。初選庶吉士,累遷贊善、中允。掌制誥。居翰院十五年,與趙志皋、張位、沈一貫等有舊。趙等先後當國,大相皆引避不輕謁。後調南太僕寺丞,以疾歸,卒。工詩詞,皆嚴於格律,爲明代嶺南大家。有《太史集》、《圖南集》、《濠上集》。 ► 157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