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日江墩遣意

· 陶益
谷口鶯啼半畝春,榆錢繞屋未全貧。 從將白髮衣冠舊,漫對青陽歲月新。 當檻折梅懷驛使,隔籬呼酒話比鄰。 九宵人勝金屏宴,不換江邊一釣綸。
拼音

所属合集

#人日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人日:農曆正月初七,古代漢族傳統節日之一。
  • 江墩:江中的小島或高地。
  • 遣意:表達心意。
  • 谷口:山谷的出口。
  • 鶯啼:黃鶯的叫聲。
  • 榆錢:榆樹的果實,形狀似錢幣,故稱。
  • 繞屋:圍繞着房屋。
  • 未全貧:不完全貧窮,意指生活雖不富裕但尚可。
  • 白髮衣冠舊:指年老,衣冠代表身份,舊錶示年久。
  • 青陽:春天的別稱。
  • 歲月新:新的一年。
  • 當檻:靠着門檻。
  • 折梅:折取梅花。
  • 懷驛使:懷念傳遞消息的使者。
  • 隔籬呼酒:隔着籬笆呼喚鄰居一起喝酒。
  • 話比鄰:與鄰居交談。
  • 九霄:天空的最高處,比喻極高的地位或境界。
  • 金屏宴:豪華的宴會。
  • 釣綸:釣魚的線,這裏指釣魚的工具或活動。

翻譯

山谷口黃鶯的叫聲中,半畝春意盎然,榆樹的果實圍繞着房屋,生活雖不富裕但也不算貧窮。儘管白髮蒼蒼,衣冠已舊,但面對這新春的歲月,依然感到新鮮。靠着門檻折取梅花,懷念那些傳遞消息的使者,隔着籬笆呼喚鄰居一起喝酒,談論家常。即使是在九霄雲外的豪華宴會上,也不願交換江邊那一釣竿的寧靜。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在人日這一天,身處江墩的所感所想。詩中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寫,如鶯啼、榆錢、折梅等,表達了詩人對春天的喜愛和對簡樸生活的滿足。同時,通過對比白髮與青陽、金屏宴與釣綸,詩人表達了對歲月流轉的感慨和對高官厚祿的淡泊,體現了詩人超脫世俗、嚮往自然的生活態度。

陶益

陶益,字允謙,號練江居士、江門迂客。其祖本爲鬱林人,附籍新會。明世宗嘉靖三十五年(一五五六)以明經授江西永新訓導。讀書博學強記,精易通理。嘗日集諸生,講白沙之學於明倫堂;又構樾墩書屋,讀書其中。撫按交薦,以目疾辭歸,年八十卒。著有《練江子樾墩集》。清顧嗣協《岡州遺稿》卷五、清溫汝能《粵東詩海》卷二一有傳。 ► 51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