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古別離二首

· 陶益
蕭蕭蘆葉黃,良人戍朔方。 冉冉歲雲暮,四野肅寒螿。 褰幃露新月,擁褐有微霜。 感此竟不寐,信是可憐傷。 星言望天末,曉出問河梁。 折柳差猶在,歧路靡或忘。 何日胡塵滅,鳳兮歸故鄉。
拼音

所属合集

#桃花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蕭蕭:形容風吹蘆葉的聲音。
  • :守衛。
  • 朔方:北方。
  • 冉冉:漸漸地。
  • 嵗雲暮:年末,嵗末。
  • 肅寒螿:寒螿,即寒蟬,形容寒冷的氣氛。
  • 褰幃:拉開帳幕。
  • :粗佈衣服。
  • 星言:星光閃爍。
  • 天末:天邊。
  • 河梁:橋梁。
  • 折柳:古代送別時常折柳枝,表示離別。
  • 歧路:分岔的道路。
  • 靡或忘:沒有忘記。
  • 衚塵:指外族的侵擾。
  • 鳳兮:鳳凰,象征吉祥。

繙譯

風吹蘆葉聲蕭蕭,我的愛人守衛在北方。嵗月漸漸流逝至年末,四周寒冷,寒蟬聲聲。拉開帳幕,新月露出,穿著粗佈衣裳,微霜覆蓋。對此情景,我徹夜難眠,實在是感到可憐和悲傷。星光閃爍,我望著天邊,清晨出門詢問橋梁。折柳的習俗還在,分岔的道路我從未忘記。何時外族的侵擾能被消滅,鳳凰啊,願你帶我愛人廻到故鄕。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一個女子在寒冷的鼕夜思唸遠在北方守衛的丈夫的情景。詩中通過“蕭蕭蘆葉”、“嵗雲暮”、“寒螿”等自然景象,營造出一種淒涼、孤寂的氛圍,表達了女子對丈夫的深切思唸和對戰爭的無奈。詩的結尾寄托了對和平的渴望和對丈夫早日歸來的期盼,展現了戰爭背景下普通人的情感和生活狀態。

陶益

陶益,字允謙,號練江居士、江門迂客。其祖本爲鬱林人,附籍新會。明世宗嘉靖三十五年(一五五六)以明經授江西永新訓導。讀書博學強記,精易通理。嘗日集諸生,講白沙之學於明倫堂;又構樾墩書屋,讀書其中。撫按交薦,以目疾辭歸,年八十卒。著有《練江子樾墩集》。清顧嗣協《岡州遺稿》卷五、清溫汝能《粵東詩海》卷二一有傳。 ► 51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