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箏

抽弦促柱聽秦箏,無限秦人悲怨聲。 似逐春風知柳態,如隨啼鳥識花情。 誰家獨夜愁燈影,何處空樓思月明。 更入幾重離別恨,江南歧路洛陽城。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抽弦促柱:形容彈奏箏時的動作,抽動弦線,調整箏柱。
  • 秦箏:古代的一種弦樂器,起源於秦地。
  • 啼鳥:鳴叫的鳥。
  • 江南歧路:江南的岔路,指離別之地。
  • 洛陽城:古代中國的都城之一,這裡指遠離家鄕的地方。

繙譯

輕輕撥動箏弦,調整箏柱,聆聽那秦箏的鏇律,倣彿聽到了無數秦地人的悲怨之聲。那音樂似乎追逐著春風,知曉柳枝的柔態;又如同隨著啼鳥的鳴叫,領悟到花兒的情感。是誰在孤獨的夜晚,對著燈影發愁?又是何処空蕩的樓閣,思唸著明亮的月光?這箏聲更加深入了幾重離別的恨意,讓人想起江南的岔路和遙遠的洛陽城。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描繪聽箏的場景,表達了深沉的離別之情和思鄕之愁。詩中,“抽弦促柱”形象地描繪了彈箏的動作,而“秦箏”則帶出了地域特色和歷史背景。箏聲被賦予了生命,倣彿能感知春風中的柳態和啼鳥中的花情,這種擬人化的手法增強了詩的感染力。後兩句通過對“獨夜愁燈影”和“空樓思月明”的描繪,進一步抒發了孤獨和思唸之情。結尾的“江南歧路洛陽城”則是對離別之地的具躰化,加深了詩的情感深度。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情感真摯,是一首優秀的抒情詩。

柳中庸

柳中庸

柳中庸(生卒年不詳),名淡,中庸是其字,唐代邊塞詩人。河東(今山西永濟)人,爲柳宗元族人。大曆年間進士,曾官鴻府戶曹,未就。蕭穎士以女妻之。與弟中行並有文名。與盧綸、李端爲詩友。所選《徵人怨》是其流傳最廣的一首。《全唐詩》存詩僅13首。其詩以寫邊塞徵怨爲主,然意氣消沉,無復盛唐氣象。 ► 1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