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族祖虞卿華玉攜榼過淡圃家大人及從弟嘉敬實同集體賦得隈字
門巷蕭條晝不開,茅齋寄在小牆隈。
一尊坐合千林色,三徑偏宜二仲來。
繞屋藤蘿懸翠壁,經霜菊蕊點蒼苔。
相逢不飲成何事,那見東流去復回。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榼(kē):古代盛酒或貯水的器具。
- 隈(wēi):山水等彎曲的地方。
- 三徑:意爲歸隱者的家園或是院子裏的小路。
- 二仲:指漢代羊仲、裘仲,是廉潔隱退之士。
翻譯
門庭巷口冷清蕭條,白天也不敞開,我的茅舍寄住在小牆的彎曲之處。 擺上一尊酒,與周圍衆多樹林的景色相得益彰,這三條小路正適合像羊仲、裘仲這樣的隱士前來。 繞着屋子的藤蘿懸掛在翠綠的山壁上,經過秋霜的菊花花蕊點綴着青色的苔蘚。 大家相逢了卻不飲酒,那成什麼事呢?哪能看到東流逝水去了又回來。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冬日裏寧靜而又富有詩意的場景。首聯通過描寫門巷的蕭條和茅齋的位置,營造出一種清幽的氛圍。頷聯中「一尊坐合千林色」,將飲酒與周圍的自然景色相融合,體現出一種悠然自得的心境;「三徑偏宜二仲來」則表達了對隱士生活的嚮往。頸聯進一步描寫了周圍的環境,藤蘿懸壁,菊蕊點苔,使畫面更加生動。尾聯以「相逢不飲成何事,那見東流去復回」作結,強調了及時行樂的主題,同時也流露出對時光流逝的感慨。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優美,通過對景物的描寫和對情感的表達,展現了詩人對田園生活的喜愛和對人生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