殉難日作三首示秦婿嗣瞻

信國不可爲,偷生豈能久。 止水與疊山,只爭死先後。 若雲袁夏甫,時地皆非偶。 得正而斃矣,庶幾全所受。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信國:指南宋末年的文天祥,他被封爲信國公。
  • 偷生:苟且活命。
  • 止水:指的是南宋末年的江萬里,他字子遠,號古心,饒州鄱陽(今江西省鄱陽縣)人,因眼見國家無望,投止水而死。
  • 疊山:指謝枋得,字君直,號疊山,信州弋陽(今江西省上饒市弋陽縣)人。南宋末年著名的愛國詩人,兵敗後隱居,後被強迫出仕元朝,絕食而死。
  • 袁夏甫:事蹟不詳,可能是作者同時代的人物。

翻譯

文天祥這樣的忠義之士想挽救國家卻難以做到,苟且偷生又怎麼能夠長久呢?江萬里投止水而亡,謝枋得絕食而死,他們只是在死亡的先後順序上有所不同。如果說像袁夏甫這樣的人,那是因爲時運和境地都不合適。能夠堅守正道而死,差不多也算是能保全自己所秉持的信念了。

賞析

這首詩通過列舉文天祥、江萬里、謝枋得等忠義之士的事蹟,表達了作者對堅貞不屈、捨生取義精神的讚美和追求。詩中強調了在國家危難之時,應堅守正道,不苟且偷生,以死明志的價值觀。作者認爲,像江萬里和謝枋得這樣的人,雖然死亡的方式和時間不同,但他們都是爲了維護自己的信念和尊嚴而選擇了死亡,這種精神是值得敬仰的。同時,詩中對於袁夏甫這樣的人,雖然沒有詳細說明其具體情況,但從字裏行間可以看出,作者認爲他可能是因爲時運和境地的原因未能像前面提到的人那樣堅守正道。整首詩語言簡潔,意境深沉,反映了作者對忠義精神的高度認同和對時代命運的深刻思考。

劉宗周

劉宗周

明浙江山陰人,字起東,號念臺,晚改號克念子。萬曆二十九年進士,授行人。天啓元年爲儀制主事,歷右通政,以劾魏忠賢,削籍歸。崇禎元年召爲順天府尹,數上疏忤思宗意,遂謝病歸。八年再召授工部左侍郎,累擢左都御史,復以論救姜埰、熊開元革職歸。福王監國時,起故官,劾馬士英、高傑、劉澤清,爭阮大鋮不可用,不聽,遂告歸。南都亡,絕食二十三日卒,門人私諡正義。治理學以慎獨爲宗,力倡誠敬之說。曾築證人書院,講學於蕺山,人稱蕺山先生。有《周易古文鈔》、《聖學宗要》、《劉蕺山集》等。 ► 11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