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懷一首
所属合集
註釋
- 豗(huī):撞擊。
- 浮樑:浮橋。
- 喧豗:喧鬧聲。
- 閩寇:來自福建的流寇。
- 跳梁:跋扈,強橫。
- 駑駘(nú tái):劣馬。
- 垤(dié)培:小土堆。
- 廩(lǐn):糧倉。
- 行枚:古代行軍時銜在口中以保持安靜的小木棍。
- 綴(zhuì)鋂(méi):連綴的飾物。
- 罿䍙(chōng jū):捕鳥獸的網。
- 長纓:長繩子。
- 瘀(yū):血液凝積。
- 衃(pēi):凝血。
- 焞焞(tūn tūn):形容太陽明亮。
- 旂(qí):彩旗。
- 荄(gāi):草根。
- 盔(kuī):高大,壯觀。
翻譯
狂風驚起吹走陰霾,陰暗慘淡從南邊而來。羣山都看不見了,贛江水奔流發出喧鬧聲。浮橋限制了船隻通行,蒼茫情景使人悲哀。私下聽說福建的寇盜發作,蠻橫地驅趕着劣馬。呼喊着成百上千的人,一日比一日像蟻丘般增多。倒空糧倉奪取官糧,舉着竹竿進行行軍銜枚。汀州在前一月被攻破,所屬縣城如同連綴的飾物。營寨很少有構建聯結,倉促間遭遇捕鳥獸的網。從刀鋒劍刃下逃脫的人,偷偷潛行哭着面對焚燒後的灰燼。長長的繩索纏繞着巨大的弓弩,紫色的綬帶逃竄到荒草野地。鄰縣被稱爲虎狼之地,詳細情況在檄文中陳述。月中時羽書下達,郵差疲憊地騎着馬。百步都不回頭,夜裏呼喊着打開城門。人們心裏確實非常恐懼,上天的意願本來早已形成。夜裏有大星墜落,血色照亮整個天地。看見的人沒來得及眨眼,就拖着尾巴到了東南邊角落。父老們走着嘆息,兒童們卻又嘲笑又嗤笑。太平也已經很久了,怎敢說沒有遺留的人才。戰爭在深谷中,戰馬有的疲病。像猿猴一樣奔騰,怎麼抓住那首領。石城在它左邊分界,剽掠很容易經過山坡。繁多的雲連接着高峻的土地,肅殺之氣侵蝕着高山。奈何被焚燒的廢墟,只是因爲被用來當作獲利的媒介。我的兄長在藍田居住,被阻礙修建在炎熱的塵埃中。好像聽說飢餓逃竄的時候,喝水都不能滿一杯。獨自離開主人的家宅,寄託蹤跡於蓮花臺。消息很難確定真實,出灘多麼悠閒啊。讓我舉目遠望它,淚眼如同凝血般。武山在我面前,落日紅彤彤明亮耀眼。大軍大面積到來,笳鼓聲如雷。旌旗遮蔽了積水,參差不齊地溯着雲帆。所幸氣候適宜,清霜折斷了衆多草根。長風肅殺金氣,枯乾的也被摧毀。熱鼎之水哪會讓魚踊躍,沙灘上太陽會曬魚腮。終究還是不能安睡,想到這些心懷憂傷抱怨。起來瞻望華蓋尊貴,紫氣顯明在三臺。再次朝拜觀看餘下的光輝,天庭正高大壯觀。中原蓄積精銳力量,金城堅固如同龍堆。計算日子荊棘將會被除掉,道路最終會寬廣通暢。應當牽引輕纜,前去迎接那漂流回旋。歸來安慰親戚,爲兄長準備酒器。這再次要到什麼時候,憂愁的心腸每日迂迴。仰望那樹林上的鳥翅,雙飛所以紛飛。誰憐憫那失羣的鳥,悲哀鳴叫正徘徊。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社會動盪不安、寇盜橫行的場景,表達了詩人對局勢的憂慮、對百姓遭遇的同情以及對和平的渴望。詩中通過對自然景象的描寫來烘托氣氛,如「驚風吹陰霾」「羣山不可見」等,營造出壓抑的氛圍。對寇盜活動的描述,如「閩寇發」「跳梁驅駑駘」等,展現出其破壞力和囂張氣焰。還描寫了百姓的恐慌和痛苦,如「人心實危慄」。同時,也表達了對戰亂中人們艱難生活的關注,如兄長的艱難處境。詩中還強調了希望的存在,如相信最終會恢復和平,荊棘會被除掉,道路會通暢。整體語言生動形象,情感表達真摯深沉。通過豐富的意象和細節描寫,深刻反映了當時社會的複雜狀況和人們的心態。

劉崧
劉崧的其他作品
相关推荐
- 《 始至江都學舍適逢新秋京口姚伯子見過同馮劉二僚長小集 》 —— [ 明 ] 歐大任
- 《 癸酉新秋二首 》 —— [ 明 ] 趙完璧
- 《 早秋山中作 》 —— [ 唐 ] 李山甫
- 《 後秋興八首自壬寅七月至癸卯五月,訛言繁興,鼠憂泣血,感慟而作,猶冀其言之或不誣也 》 —— [ 清 ] 錢謙益
- 《 太廟孟秋時享同陸員外齋宿 》 —— [ 明 ] 李昌祺
- 《 賦得玉蘭秋放送關若垂孝廉北上 》 —— [ 明 ] 成鷲
- 《 荊州新秋病起雜題一十五首病起見庭菊 》 —— [ 唐 ] 齊己
- 《 荊州新秋病起雜題一十五首病起見生涯 》 —— [ 唐 ] 齊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