絃歌古道

扁舟來過絃歌地,耆舊猶傳此渡名。 落日鬆楸含古色,西風禾黍八秋聲。 兵戈百戰山城在,禮樂千家野水橫。 一笑牛刀誰更割,江湖雙棹淚宵征。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弦歌地:指孔子弟子子遊以弦歌教化民衆之地,借指施行禮樂教化的地方。(“弦”讀“xián”,“歌”意爲歌唱)
  • 耆舊:年高望重的人。(“耆”讀“qí”)
  • 松楸:松樹與楸樹,墓地多植,因以代稱墳墓。
  • 禾黍:禾與黍,泛指黍稷稻麥等糧食作物,這裡暗寓亡國之感。
  • 牛刀:出自《論語·陽貨》“割雞焉用牛刀”,比喻大材小用。
  • 宵征:夜間出行。

繙譯

我乘坐扁舟來到這曾是施行禮樂教化的地方,年高望重的人仍傳頌著這個渡口的名字。 落日下的墳墓透著古樸的色調,西風吹過,田野中的禾黍發出鞦天的聲響。 經歷了無數戰爭,山城依舊存在,禮樂之教曾在千家傳頌,如今野外的水流卻橫陳著。 我這微薄之才如同牛刀,誰又會重用呢?在江湖中我帶著兩行淚,夜間乘船前行。

賞析

這首詩以景襯情,通過描繪弦歌地的景象,表達了詩人對歷史變遷和世事滄桑的感慨。首聯點明地點,引出下文對該地的描寫。頷聯通過描寫落日、松楸、西風、禾黍等景象,營造出一種古樸、蒼涼的氛圍,透露出歷史的滄桑感。頸聯將戰爭與禮樂相對比,突出了時代的變遷和文化的衰落。尾聯則表達了詩人懷才不遇、壯志未酧的悲憤之情,以及對前途的迷茫和無奈。整首詩意境深沉,情感真摯,語言簡練而富有表現力。

謝與思

謝與思,字見齊,一字方壺。番禺人。明神宗萬曆八年(一五八〇)進士。官諸暨知縣,尋調大田,爲蜚語所中,貶秩。築小樓於郊坰以隱居。卒年三十二。有《抱膝居存稿》。清溫汝能《粵東詩海》卷三八、清同治《番禺縣誌》卷四一有傳。 ► 23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