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宗伯:古代官名,掌管宗廟祭祀等事,後世以稱禮部尚書。(「伯」讀音:bó)
- 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
- 三禮:古代祭天、地、宗廟之禮。
- 宗工:此指衆人敬仰的、在詩文等方面卓有成就之人。(「工」讀音:gōng)
- 鳴珂(kē):顯貴者所乘的馬以玉爲飾,行則作響,因名。
- 夔(kuí)龍:相傳舜的二臣名,夔爲樂官,龍爲諫官。後用以喻指輔弼良臣。
- 染翰:指以筆蘸墨。翰,毛筆。
- 琬琰(wǎn yǎn):本指美玉,此喻指美好的詩文。
- 東觀:東漢洛陽南宮內觀名,東漢明帝詔班固等修撰《漢記》於此,書成名爲《東觀漢記》,後泛指宮中藏書、著書之處。
- 武庫:本指儲藏兵器的倉庫,此借指收藏豐富。
- 西山副墨:指著作。
翻譯
在南北兩地都承受着深厚的恩寵,在明堂舉行的祭天、地、宗廟之禮都交由您這位衆人敬仰的大家來負責。您騎着佩玉作響的駿馬出行,聲動如夔龍般的輔弼良臣之上,您揮筆寫下的詩文名聲之高,如同美好的琬琰之玉。宮中藏書豐富的東觀堪稱武庫,您在西山著書展現出了文雄的風範。如今正逢開閣招賢之時,我這漂泊之人應該不會再感嘆自己如飛蓬般漂泊不定了。
賞析
這首詩是詩人戴柱獻給南大宗伯李公的。詩中對李公的地位、才華和功績進行了讚美。首聯點明李公深受恩寵,且負責重要的禮儀之事,顯示出其地位之高。頷聯通過描寫李公出行的顯貴和詩文的傑出,進一步展現其非凡之處。頸聯以東觀藏書和西山著書來襯托李公的博學和文才。尾聯則表達了詩人在這個招賢的時代,希望能夠找到歸宿,不再漂泊的願望。整首詩語言優美,用典恰當,層次分明,既表達了對李公的敬仰,也抒發了詩人自身的情感。